返回網站

連結

江芷靚_文

能說一經者為儒生,博覽古今者為通人,采掇傳書以上書奏記者為文人,能精思著文連結篇章者為鴻儒。-王充

日常生活中我們的感官都有和它相應的對象,以便讓我們能夠認知,如眼能見色,耳能聽聲,鼻能嗅香等等,但當外在的這些事物不能被我們的感官所覺察時,我們的意識因失去對象而無法運作。

-陳俊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系副教授】

Anthropocene _人類世

人類的行為已成為一種對生物圈加速作用的力量

其理念在於強調人類對環境造成的巨大威脅及影響

作為一個在都市叢林裡最「土生土長」的孩子,將運作中的體系視為理所當然且從未提出疑問的狀態下生活至今,未曾想過有一天自己一直以來視為「自然」的事情其實一點也不自然。

透過整合營養學及生態健康社區這兩門課,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思維。從部落考察的角度為出發點,最容易被看見也最容易被忽略地便是部落農民的自產自銷狀態、肥料內容物,商品外型追求的改變,在這些當中便能看見許多人類將自己與自然界進行二分法的蛛絲馬跡。人以上帝的視角去看待整個自然生態且試圖在研究的過程中尋找答案,卻疏忽了人本身就是這生態界裡的一環。

這四天下來於我而言,一直在挑戰感官的接收、根深蒂固的想法與執念、思考模式的改變。等等的這些在林益仁老師、夏禾、巴翁等人的協助下循循善誘地帶領著我們,讓我們藉著軌跡將自己與大自然連結在一塊。這藉由諸多課程引領且啟發我們如何思考,雖然沒有任何人有辦法真正的擺脫自身思維去換位思考,因為畢竟人終究只是人;而正因為人就只是人,就連換位思考另一個人的都無法真正地感同深受,遑論如何理解其他物種的思考?正因如此,如何尋找連結、看見連結,成為了一項看似遙遠卻又近在咫尺的課題。

這兩次的部落考察過程中最讓我有感的是「連結」二字,其中主要的兩件事成為了選擇這兩個字作為關鍵字報告的原因;經濟型態下導致的過度隔離,以及歷史的啟發與智慧。

這些發現在我心中尚未找到解答與解決方式,

但是於我而言,發現問題便是將人拉回大自然界的一大躍進。

_經濟型態下的過度隔離

經濟體系作為比喻,人類創建這樣強大而又抽象的模式,從農業及工業中脫穎而出進而引發了城市化的革命、合法了暴力與不平等、剝削生態環境、產生了無法預料且不可逆的影響,更大大改變了大自然界最原始的互動模式,也開始將人從自然界裡抽離。長久以來以為位處於食物鏈最上層的錯覺,感受不到人與非人之間的連結,經濟型態下導致的過度隔離,以至於看不見來源、看不見植物間互利共存的特性,商業化包裝下的行為遺忘了每株草每粒沙皆有他們存在的意義。被過度隔離的自己該如何異位而處、如何看見連結,成為一項挑戰。

Jessica WeirManifesto for Living in the Anthropocene中透過引用的方式明確地指出了人類生活與物種和環境的分離式思維,而此也與前章節J.K. Gibson-GrahamEthan Miller在前一章節中探討的理念相互應,如果不重新定義經濟、重塑思考模式,將界定倫理道德的對象進行重新審視,那麼很有可能所做的改變將成為徒勞無功。

經濟型態將人視為主體,人被作為最受尊重、最需要重視的對象;然而在部落小農裡我看見的是對土地的尊重,對養殖的愛與關懷。小農在務農及生產過程當中讓我開始進行反思上的連結:

1/ 什麼是經濟?經濟包含哪些?

2/ 倫理道德的對象是誰?「我們」有誰?

_歷史的啟發與智慧

現今社會,我們熱衷於當下的事物,但鮮少人知道,我們對於「當下」已經投以過多的關注。新聞作為最具聲望的一股力量,總是熱衷於不斷重複播放,最近五分鐘發生的事。然而,許多能滋養、支撐與啟發我們的事物,卻古老的多。-艾倫狄波頓

歷史究竟是大有學問的前車之鑑還是乏味的杞人憂天?倘若覺得歷史無趣,或許是因為不了解且尚未看見和現況之間的連結。通過歷史可不單單只是了解古今中外發生了什麼事,更多的是去理解事件的誘因、故事脈落、伴隨而來的效應,以及未來可預測之變故;然而這些東西卻不是在過程以及當下的狀態可以清楚看見的,以下則是讓我看見連結的四個故事:

1/ 泰雅族人 _出草

2/ 涼亭 _和解廣場的歷史

3/ 田埔教會 _信仰的改變

4/ 烏來 _自然環境與利益糾葛

在錦屏大橋上的壁畫可以看見客家人的足跡,但卻並非以他的「全貌」展現。泰雅族的儀式及文化被粗略且殘暴地概括成耳熟能詳的「出草」,可其中的意涵卻鮮少人知曉。

這樣的情況下種族的差異、文化的不同,語言間的距離,漸漸地產生對立進而導致誤解的狀況發生。就如同經濟一般人將自己與豬牛羊的生態分開討論,人們也開始以種族為劃分將彼此進行二分法;豬牛羊與人皆屬於自然界的一部分,泰雅族與客家人也都是人。

在自己編寫的第二篇紀實「起個大早」中,簡略地敘述了和解廣場以及長老教會的歷史與社會結構的改變。因此便將尚未提及過的出草的歷史以連結的概念概述。然而這三件歷史事件,讓不理解的人們可以透過這些故事看見,是在哪個環節出了錯?他們的本性跟本意又是為何?在理解其中的文化脈絡及架構以後,或許便會找到與之之間的連結,並且恍然大悟「原來啊!」。

「原來啊!」這三個字是在找到連結後最真實的反應,

也是在發現自己與歷史間的鴻溝後感到羞愧的證明。

為什麼要學歷史?

因為它能給我們靈感、勇氣,與慰藉。

- 艾倫狄波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