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尖石走讀之感想

牙醫一 pasang彭睿頡

· 2021跨域走讀行動課程 新竹尖石

 

 

  錦屏大橋上刻鏤著泰雅意象石像,有石牌刻鏤著hongu' utux(泰雅語:彩虹;彩虹橋)、也有石牌刻鏤著mgaga’(泰雅語:馘首)。其中彩虹橋就包含了泰雅族gaga’的生死觀念:「只有真男人和真女人才能通過彩虹橋,如果要強行通過的人,看守者會扶著他過橋,等到到了中間時會把他推下去,給大魚大蛇吞食。」[1]

 

錦屏大橋走動式教學

  或許是個人身分與課程的受眾不同,在走讀的過程,學習與思考的角度,自然就與其他人不盡相同。兩天一夜的走讀課程中,我不斷思索著「全球環境危機與永續發展」這門課能為我帶來什麼樣的收穫。沿途上所見的景象:「觀光、農業、永續發展、政治經濟、傳統文化」讓我思索著,這與我的部落有何差異,差異導致的結果為何?

 

  筆者依自身經驗發現,部落的經濟產業不外乎是文化藝品、自然觀光、原鄉農業這三種範疇。舉文化藝品為例,宜蘭縣南澳鄉南澳村的彭秋玉老師,鑽研泰雅傳統編織工藝已四十餘年,並於2021年獲得宜蘭「傳統織布工藝」大獎的殊榮。雖其作品富有獨特性且工藝精緻,非原住民族群卻很難接觸該類織品。

 

彭秋玉老師(圖片轉載自自由時報電子報LTN)

  因此,原鄉經濟最大的問題總是出在產銷管道與行銷手法上的限制,這是讓顧客購買商品的兩大關鍵因素,然而,卻往往不是部落居民所擅長的技能。抬耀的柿子或許健康甜美,缺少了行銷與產銷,部落就無法將辛苦耕耘後的產品換成金錢。所以產銷與行銷應該是部落族人所應該學習或與他人合作的重要關鍵。單就政治角度層面,政府應鄉地區,找出適合族人與消費者的行銷方式,並且必須注意族群文化差異性及避免落入微歧視(microaggression)的行銷方法。

 

 

  原住民族群的文化多樣性高,各個部落間所遭遇的經濟問題卻是大同小異,要如何降低原住民族群與非原住民(non-indigenous)族群間的差異性,是學者、政府、人民所應共同思考的內容。國家的發展環環相扣,如同民進黨籍山地原住民立委Saidhai Tahovecahe 於立法院質詢蘇貞昌院長時所說:「最弱的那一環決定我們有多強。」國家發展也必須針對原住民族群所遭遇的困境,去做深度的探討與後續的改善。

小米捆

參考資料:蘇宇薇:《泛泰雅族群口傳文學中的Gaga思想》-[1]

走讀課程路線:文化館->錦屏大橋->攔沙壩上道路->上抬耀柿子園->石磊國小旁阿公家->老鷹溪->馬里光教會->小米方舟。 

 

brok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