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與自然共舞

臺北醫學大學 牙醫一 林玟妏

十一月中旬的一個假日,我們用了約三小時的車程,從台灣最人口稠密、市景繁華的台北,到了位於新竹尖石的泰雅族人生活區域。

一到當地,我們便先領了一人一個竹杯,裡頭裝著澄澈的小米酒。看著眼前所有人圍成一圈、踩在同樣的草地上、附近風吹蟬鳴,我感受到自己真真切切離開了平時生活的環境,並且身心都投入在當下—不論是sbalay的儀式,抑或是小米媽媽唱的有關祖先遷移的地圖。

隨後的一日,我們都在傻瓜農夫—夏禾老師的農場裡度過。在士林科教館看到的有機農法與微生物的應用都是抽象的,甚至給我的印象並不深刻,但聆聽了夏禾老師的理念再細品這片包圍著我們的山林,這日的記憶與衝擊可說是難以忘懷。尤其在這裏,我看到人類再也不是環境的主體,而是只取所需,與其他生物平等,甚至這樣的生活和我們把環境破壞殆盡、一切都以人類方便為優先考量的生活模式相較之下,我產生了我們並不需要這麼多文明的感觸,反而在與自然共處時,我和其他同學都感受到了心情的平和與自在,起居也並不會因為少了高樓大廈、燈火通明而有所不便。然而讓我感到力不從心、甚是諷刺的是,旁邊的山頭聽夏禾老師說起正在開闢成露營的營地。經此開發,大概永遠無法回到過去生氣蓬勃的樣貌了。露營可能是數載的流行,但傷害的卻是無數的生命與永久的未來。我們看到的只是附近的山頭,不知道整個台灣、世界各個角落,又有多少生態正因我們為了自己的方便、娛樂而面臨著浩劫,甚至我平常生活用的、住的、吃的,我根本不知道其從何而來、中間經歷了哪些過程,即使無意,我也知道對這樣的日常生活妥協,必定是在傷害著我看不到卻不代表不存在的生態和生命。可惜現在能做到像夏禾老師這般與自然共處,還能結合科學發展加以推廣的人實做不多,我想我暫時也還無法完全放棄這樣的生活環境與方式,但我能夠支持這些正在做對的事情的人,並且把環境保育的概念時刻提醒自己不要浪費食物、不用一次性餐具和塑膠提袋等等。

除了對生態保育知識、實踐有更深的理解和感觸,在夏禾老師的農場體驗的各種活動和感受到難得的放鬆與單純的快樂也是此行很重要的收穫。像是第一次坐沙灘車同時看著山中氤氳的美景;還有從劈竹子開始的自製餐具,以及那之後的火鍋與自製鬆餅,不知是其本就美味,還是因為當下的心情氛圍而讓我對這些美食留戀不已;射箭的比賽、進雞舍餵雞撿蛋、找刺蔥等等的新體驗,還有和夏禾老師、他的家人們相處交流,都讓我對部落少了刻板印象、多了熟悉和喜愛,和很多歡樂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