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永續發展的精神與文化傳承的力量 

北醫藥學一 楊紋孺

從睡夢中醒來,從山巒間傳出的雞鳴讓人清醒,走出戶外,微涼的溫度輕撫雙頰,新鮮的空氣讓人忍不住深呼吸,伸個懶腰,吃著美味的早餐開啟與傻瓜農夫冒險的一天。

有竹子的地方就是泰雅族的家。

望眼過去是一大片被砍伐過的竹林,從前的泰雅族人會這樣大量的砍伐竹林嗎、當然是不會的,以前只需要用來蓋房子,提供生活所需,但現在人們交易的工具是金錢,有了經濟需求,竹子也就變成了換取錢財的作物,導致大量砍伐的出現,進而對土地造成破壞。看向那陡峭嚴峻的山坡,難以想像要如何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冒著如此高的風險卻無法獲得相對應的酬勞,蓋了

加工廠卻因為沒有技術和足夠的人員無法繼續經營,本可以將加工後商品售出的獲取的利潤收入囊中,卻因為部落產業的沒落而流入外人的手中。有那麼多的自然資源,卻只出了勞力,放棄了資源最大的利用價值。這樣的勞力經濟無非是消耗經濟,這樣的農作方式也無法讓環境永續發展,如果多一些年輕人看見這些本有守護的東西,多一些人願意花一份心思傳承,付出一份心力,尖石會不會有所不同呢?

走在夏禾老師的「農園」裡,平常山路上根本不會在意的小草,也許就出現在老師的餐桌上,不起眼的植物都可能有大大的利用之處,沒想到真的可以用竹子做成餐具,帶著粗糙的手套,拿著有些生鏽的鋸刀,大家合力一起扶著粗壯的竹子,奮力的鋸開一段又一段的竹節,這等經驗是如此特別又有趣,拿著用竹子做成的碗筷溢出淡淡的竹香,配上眼前一鍋充滿天然健康食材的火鍋,咬下一口新鮮的聰明蛋,在這帶著陣陣寒意的天裡是何等的享受,讓人佩服又感動。

broken image

看見夏禾老師家裡一罐有一罐的發酵液,上大學以來學了那麼多中藥的知識,但卻沒想過要實踐於生活,像夏禾老師一樣運用知識讓家人和自己變得更健康,又或是學了那麼多回收再利用的觀念,也沒有像夏禾老師一樣將廢材再利用,這種取之大自然用之大自然的自然農作、發酵利用,才能達到課本裡說的頭頭是道的永續,若是沒有親眼見證這些,永續在我心中也僅僅是個模糊的詞語,也無法獲得這些經驗和知識。

經過這兩天,最印象深刻的是林老師說的,想要認識一個文化要透過談話交談深入學習,而不是單靠書本與文字,我認為不僅僅是認識文化,認識自然,認識生態,都應該實地去走一走,看一看,用全身的感官去體驗,而非只靠書面的閱讀。

一台又一台車開進司馬庫斯,觀光客們環抱著粗大的神木,卻錯過了聆聽這些精彩故事的機會。我期望有更多的人願意投入這些故事,走進小米田,走進自然農園;有更多的部落年輕人願意承接部落的文化、產業;部落願意花更多心力發展知識經濟;期望延續這些永續的精神和文化傳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