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生態互依 家園的聯繫

臺北醫學大學 葉凡菲

· 2022線上課程 【家園的想像】

 

生態學在希臘文就是「家」的意思,在我的理解,生態就是所有生物的家,包括人類。在課程中老師提到英國的一個國家公園,和台灣的國家公園一樣,有非常美麗的風景,但不同的是,國家公園裡居然有房子,而房子代表著人的痕跡。在台灣,國家公園的設立通常都是要盡其可能的減少人類造成的痕跡,但英國居然讓人住在裡面,雖然看到的當下很震驚,但仔細想想,人本來也就是生態的一員,沒有必要硬是把人排除在外,而是讓人與這個生態平衡的共存,要減少的不是人,而是人對生態與環境的破壞。

食物鏈是我早在國中就學過的知識,生物彼此成為掠食、競爭、共生等關係,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則,但在老師提點後,我才恍然意識到,正是此「吃」的本能,才造就的生物彼此緊密的關聯。「吃」看似一個殘忍、原始的慾望,卻是生態中不可或缺的行為,這不禁讓我想到我一直關注的一位生態保育人士Dean Schneider,他常常會在網站上發布獅子、鬣狗、猴子等等進食的畫面,許多人都會不想看見或不能接受這些殘忍的畫面,但他總是告訴大家,你可以不去看,但這就是實實在在發生在生態中的事,我們要去接受每個生物的特性,也正是因為這些,生態才會達到平衡。而原住民打獵的議題正與此類似,打獵在許多人眼中是殘忍的,但原住民的狩獵不是為了好玩、更不是浪費,他們尊重獵物、更感謝珍惜他們,我覺得某方面來說,原住民因為狩獵而與大自然更加貼近,比我們更懂得感謝這一切,因為他們知道這些食物,是靠著其他生命的犧牲來換得的。食物鏈造就家園的聯繫,更展現生命互相依賴與共存的關係。

因為疫情的緣故,無法實際走訪基隆,雖然我就住在臺北,但其實沒什麼去過基隆,對基隆的印象就是個充滿雨的城市,這次透過google map和老師一起走讀基隆,也是非常特別的體驗。老師在深度的去了解了別人的家園後,才驚覺自己居然不甚了解自己的家,於是走回家鄉,回憶並重新認識這個曾經自己認為熟悉不過的地方。我覺得或許是我還不夠大,也不曾離開家,還無法像老師一樣體會這些,但隨著畢業季的來臨,我突然懂了那種走在路上,各種回憶湧上心頭的感受,走回高中或國中校園時,不就是這樣的感覺嗎?這是我們練完球總會一起衝去吃的超便宜豆花店、留晚自習喜歡一起散步的操場、下雨過後教室旁的水溝總有青蛙叫聲…,一切都是那麼清晰、又那麼令人懷念,記憶中的味道、聲音、畫面一一浮現,這就是老師回去認識家園的感受吧!其實雖然說是母校,但某方面也是我曾經的家,家的定義很廣泛,對我而言,那些都是我的家,或許人總是要在離開後,才會發現家的美好,以及他藏著的故事和回憶,但希望能在還未離開前,去更了解家,並繼續寫下屬於自己的生命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