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峰,霧峰林家是我對其既定印象,經由走讀後,我才發現霧峰,不只有林家,還有文化。
九二一地震教育園區,眼前被斷層撕裂的操場,二點五公尺的隆起就如同台灣島手術過後的疤痕,沒有梁柱的特殊設計,象徵以針線縫合大地傷口,撫平傷痛記憶,並配合斷層線的走向和安全距離,形成獨立又互相連結的空間。園區藉由教育與紀念,普及地球科學及地震知識,保存地震這段記憶,帶領大家走出震災的陰霾,並協助推廣地震研究結果,讓這片土地與人民重生、再出發。一座地震博物館是一部物化的抗震史,透過地震文物與那段災難的歷史對話,體現出的不是人征服了自然,而是人類如何利用各種方法,彌補與自然的關係,並提醒我們反省、重視天然災害之預防與救災。
曾經陰暗沉寂的光復新村,透過霧峰歷史文化與事件價值,開啟地方創生,讓青年們可以在此處創業,結合當地歷史文化,翻轉光復新村。臺東鐵花村和霧峰光復新村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當地必去景點,將老舊建築物與現今文化互相交融,善用創意思維,進而成為觀光盛事的典範。臺東有許多在地藝文工作者,搭配當地原住民文化,將鐵花村塑造成音樂與原住民文化文創聚落;光復新村也有「原流新創聚落」,結合眷村與原民文化,提供中部原住民文化、文創品銷售管道,也將遊客帶入原鄉部落,進一步帶動產業發展。
民生故事館,一段阿飛仙與診所的故事,也紀念著,被擊沉的神靖丸號上寶貴生命。國家為了利益而爆發戰爭,戰爭卻傷害了每個家庭,其中,我最印象深刻的展覽品是「出征旗」,軍人的親友們在日本國旗上寫下祝福與簽名,最後收到的卻是痛徹心扉的殘酷結局。戰爭,對人類生命與生態環境帶來無窮盡的傷害,然而,戰爭也推動人類科技與文明的大幅發展,究竟戰爭是好是壞?
名不虛傳的林家,從清代到日治時期,家族威望程度逐漸攀升,有錢又有勢,原本可以坐享一切的林獻堂,卻邁入一條追求民主的不歸路。為了推動平民教育,突破日本的限制,創辦「一新會」,雖然初期創辦人是男性知識份子,但女性也在其中擔任重要角色。藉由舉辦講習會與演講,讓女性成為知識的傳遞者。從家庭推及至社會,進一步開啟兩性平權的議題,建立女性新形象。
藉由走讀,從清代至現代,沿著時間軸去推進、認識霧峰,再從霧峰理解臺灣,並結合國際。第一次體會如此深度的旅遊,在此,留下我思索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