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走過大溪

北醫翁浚睿_走讀大溪

· 2022走讀 大漢溪三城

 

對於大溪,大多數人的第一印象可能是豆干,對於此地的風俗民情,歷史沿革都不甚了解,我也是其中一個。在走讀的過程中,我們慢慢從文物開始,聽老師講發豬公的故事,走進木家具館,欣賞傳統工匠的手藝,走到老街裡面,去欣賞巴洛克式的建築,和同學猜測那屋頂上的浮雕所代表的含意,雖然因為大溪有太多東西可以看,而導覽較為快速,有些地方只能走馬看花,而且最後還是沒聽到為何大溪這邊會以豆乾聞名,然而在這次走讀中仍然見到了許多平常不會留意的小驚喜。 

還記得我們曾經走過武德殿,在一旁的涼亭下鳥瞰整個大溪的河階地形,當時老師曾說,要我們去思考人們為何來這。當時我的想法是,只要有河水,有平坦的土地,人們自然可以耕作,也就可以生存。然而,大溪的繁榮並不是因為農業。不過我的想法也不完全錯誤,畢竟大溪的繁榮確實來自於河。河流帶來了船運,因此依山傍水的大溪成為了最好的貨物聚集地,加上政府設置全台撫墾總局,因此大溪成為繁榮的商業中心、洋行、茶館,各式商店沿街林立。 

在此次走讀的過程中,黃先生曾提到「文創」,他說搞文創的人,失敗的占大多數,也不建議年輕人來做,因為必須先有些歷練,才能學會如何去應對。雖然已經記不清當時完整的對話,但我很清楚他所說的文創,與我們現在常見的文創可說是兩回事。現在市面上「文創」這個用語隨處可見,甚至可以說是到了浮濫的地步,彷彿只要任何藝術品、印刷品、生活用品,只要掛上文創兩個字,就能以兩三倍的價錢賣出,或是將老房子整個重新翻修,就能說是古蹟再生、文創,從而收取較高的費用。然而這與我所認知的文創似乎有些出入,若是所謂的文創者,並不了解此文物背後的意涵,只是拿它去做創作,無疑是破壞文物罷了,只是利用文創兩字蹭熱度,從中撈取好處。 

而大溪的文創,我認為是相當成功的一個例子,這次走讀大溪,無論是和平老街,抑或是大溪神社、木家具館等地方,都能讓人看到一個重點,就是文物的保存相當完整。 

不同於過去殖民的思想,即使經歷過改朝換代,許多文物依舊被遺留下來,甚至可以看見歷史改變的痕跡,像是日治時期的大溪神社,除了可以看到日治時期所做的狛犬,也能看到後來改建的超然亭,甚至我們走到一旁,還可以看見一根石柱上,不但刻有日治時期的文字,還有民國初年反共的標語,別有一番歷史更迭的風味。 

除此之外,大溪各處可以看見許多的蔣公銅像,我們常常看到新聞上有很多蔣公銅像被破壞的報導,原因多為過去政治的因素所造成的衝突,然而大溪卻選擇將這些銅像都良善保存,我認為這是一個相當有意義的事情,畢竟事過境遷,無論是甚麼朝代,怎樣的統治者,只要是曾經走過,那就是這個地方的歷史,歷史沒有好壞,只有我們如何去詮釋。這就是大溪讓我覺得特別值得學習的地方。因為過去的事情已經不能修改,我們所能做的事情就是盡全力去維護他的原樣,以供後人觀賞、回憶及想像。或許每個人對於歷史有不同的看法,然而這就是文化的多樣性。 

我的家鄉台南,是一個以古蹟聞名的地方,那些著名的古蹟多半由政府在負責整修維護,然而大溪的街店有一點讓我相當驚訝,就是居民大都願意自發性地維護自己前一代傳下來的老房子。這讓我有點慚愧,因為我的爺爺家也有一排房子,可以看見那用竹片編織,外層塗上稻殼及泥土等物質混合成的牆,就像大溪街上的那樣。然而我們過去在討論未來的發展時,只是想著要將其打掉,蓋新的建築,我們常因為習以為常,而忽略了這些建築所涵蓋的歷史價值,雖然這些歷史對於外人可能不屑一顧,但在其中成長的我們卻不應該忽略。 

大溪,雖然已經不見曾經的繁華,但我們仍能從建物中品味過去的歷史,感謝這些為了維護文化所努力的人們,讓我們在現在及未來都能一窺這大漢溪旁的豐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