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永續與家園

北醫楊鈞淋

· 2022線上課程 【家園的想像】

 

在家園的講座當中,老師首先提到的是自己的家園—基隆,帶我們從google map上面走讀基隆。關於老師的講課我最衝擊的部分是八尺門,雖然我現在的八尺門已經整修為給原住民的社會住宅了,但在老師的記憶中卻是一個垃圾回收場,老師提到國小時有一個同學會給他汽水的罐子去兌換免費汽水喝,但那位同學因為是原住民以及身上總是髒髒臭臭的受到大家的排擠,之後才知道原來那些汽水的蓋子都是從垃圾場撿來的,而那個時候的原住民很多都住在八尺門那邊的垃圾場。在我這個時候已經沒辦法想像有人住在垃圾場的畫面,對於原住民的想像已經跟漢人沒有甚麼兩樣,一樣是住在平地,在同樣的學校上學,每天會見到面,甚至我在學制上面有對於原住民的一些優待方案,我都很沒辦法理解為什麼還會存在這樣的差別。聽完老師的故事之後,我才想到,也許只是因為我一直住在都市裏面,也沒有像老師一樣常常去深山中的原住民部落,所以看到的只是少部分生活過得不錯的原住民,會不會其實到現在原住民跟漢人的衝突還是存在的,歧視還是沒有被消弭,也許只有等到我實際走訪深山部落才會知道。連結到老師後面提及的小米方舟,在小米方舟的案例中,小農與老師合作去將深山中的水蜜桃外銷,以及在疫情以及烏俄戰爭的影響下如何突破重圍將災害降到最低,透過很多例子,如送給免費義診的醫療人員、計程車司機去載水蜜桃、老師的小米方舟幫小農買來貨車運送。我認為這些例子的不斷的在體現永續經營的概念,各行各業的互相幫助,才能構成人類永續經營的基石,而不是大家各過各的,經過COVID-19的肆虐以後,這件事情變得更加重要,人類如果不互相幫助的話是弱不經風的。 

線上走讀的特別之處是可以以俯瞰的角度看台灣,因為我很少很少北上的經驗,也沒有去過基隆,第一次對這些地方有初步認識以及相對位置的認知。了解一些命名的邏輯、地名的由來已經興衰也很有趣,像在上一堂很活潑的地理課並且穿插著對於生態永續的反思。比如同一條路為什麼有不同的名稱,現在可能看不太出來了但以前是運河切割了陸地的兩邊。 

最後我想呼應這堂課,來講講我自己的家園(希望我也可以跟老師一樣滔滔不絕地講好幾個小時)。我出生在大甲,自從我出生後我就很少離開大甲,大甲也是一塊富有文化底蘊的寶地,我會知道是因為國中時有上過一位張慶宗老師的課,他專門研究­「大甲學」(在FB上也可查詢的到)。我曾經上過老師一學期的課,講的是劍井的故事,老師實際展示了一些鄭成功廟以及劍井的照片來講解鄭成功來過的證據。身為大甲人的我應該要很有感觸才對,但說來慚愧,我一次都沒上過鐵砧山也沒去看過劍井,都在市區玩耍而已。我家就住在大甲鎮瀾宮的附近,媽媽是補習班老師,爸爸是外商,所以常常都不在台灣,也是導致我很少離開大甲的原因。我小時候的遊玩範圍大概就在家對面的文昌國小了,我們家小孩子很多所以常常都會去對面的國小跑跳或打球。上了國小以後,我開始迷上騎腳踏車,常常跟同學騎著腳踏車在鎮瀾宮的那條大甲最熱鬧的街,蔣公路,奔馳。或是到順天國中或對面的體育場運動,放學以後同學要等媽媽載所以會去我家出門往右手邊走大概200公尺的大甲區圖書館溫書或聊天等同學的媽媽來接她,我在一個人回家吃晚飯。上了國中以後,我們嘗試騎到更遠的地方,我們會沿著順天國中前面的那一條大安港路一直騎到大安的圖書館。心情不好或是考完試大家會一起騎去大安海水浴場看海。在這一些直直的道路上,每天經過也不曾多留意這些路景,但來了台北才知道有多麼的不一樣,儘管當時沒有多留意,那些街道的模樣也深深刻印在我的腦海中。我想經過這次的課程,下次我回到我的家園,我會發現更多家園的美麗與特別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