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大溪走讀紀錄

乘載北台灣的歷史、文化與技藝

大溪距離台北都會區不遠,坐車一個多小時左右便能抵達,豐富的人文氣息、傳統與現代的融合,造就了如今大溪老街與周邊文史館假日絡繹不絕的人潮,愛出遊的我們家也多次造訪大溪,享受大溪的美食。但在這次走讀以前,我對大溪的認識也只停留於我熱愛的豆乾、豆花,以及有著蔣公銅像的公園。

這次走讀,才發現原來大溪承載著大漢溪河域發展的歷史,且具有非常獨特、值得保存紀錄的文化及技藝。大溪的木藝博物館不僅僅是一棟建築,而是將周邊一帶全部保留下來的館群,這樣完整的保存十分難得,且許多建築都十分有特色,我很喜歡日式的建築設計,既簡約又兼具美感,不管是木式建築或是修復後的警察宿舍,都帶給我一種人去樓空、留下的僅是歲月痕跡的平靜之感,在台北也很少有機會能有這樣的觀察與體會。

broken image

一整天下來,我從黃老師的口中,聽聞了許多形塑出大溪現在這個樣貌的故事,黃老師就居住在老街裡,是實實在在的在地人,許多故事更是他辛苦田調所得到的結果,而我印象尤深的是「殺豬公」文化背後複雜的背景因素,在傳統教育與民間信仰下,過去的人接收的訊息與價值觀和我們現在大不相同,因此我們或許會很疑惑當時的人所做的決定,然而黃老師並不是用譴責的口吻,非黑即白的角度去論述,而是剖析為何會有這樣的文化產生,我記得老師說「殺還是不對啊,但為什麼還是要殺?」在當時的環境與信仰下,這是他們不得不接受的選擇。而為什麼會要以「發」代替「殺」,為什麼要用輪迴的概念來將這件事包裝成兩全其美的祭祀?我想是為了讓人們心安,能夠接受自己所做的選擇是具有善念的,這其實也代表著過去的人們並不是少了惻隱之心,而是用這樣的方法來消除心中的矛盾與疑慮,我能夠理解,然而現在我們擁有更多元的想法與觀念,從這件事更值得我們來思考動物生命的價值,我的飲食習慣從葷轉素已有兩年多,我不願奪取動物性命以填飽肚子,也不願別人來幫我完成這件事,這是我思考過後所做出的選擇。

桃園大溪也是和蔣公頗有淵源的地方,在蔣公行館前,黃老師分享過去自己還小時蔣介石親臨大溪,所有人都是跪著恭迎的,跟皇帝出巡沒有什麼兩樣,很難想像離我這麼近的過去會有這種事情發生,黃老師提到在桃園這裡,有一半的人愛蔣公、又有一半的人討厭蔣公,身為未經歷過那些故事的年輕一輩,我只能從長輩那裡聽聞,並從中汲取拼湊當時的樣貌,以聽歷史的角度去思考,以借古鑒今。

broken image

而經這次走讀,我也認識到原來大溪的木藝,在台灣的神桌文化、家具文化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也在我們的生活以可見的形式存在,聽完老師講解之後,更發現了木藝在大溪處處是痕跡,以前逛老街只會看有什麼好吃的,但留心後才發現原來在老街中也隱身了不少木材行。而在博物館除了看到許多傳統木藝的保存,像是透過各種楔來牢固木材而不費任何釘子,也了解到以前做木匠,要3年4個月才能學成出師。黃老師特別介紹了過去傳統文化崇敬信仰的一面,連設計家具都要以魯班尺測量長寬高,以做出「趨吉避兇」的家具,和現在崇尚符合「人體工學」的概念形成強烈的對比,不得不說中華的傳統文化真的有非常多的規矩,而我也很慶幸現在的台灣是能夠將兩者兼容,而不致逸失其一的樣貌。

以魯班尺所做出「趨吉避兇」的家具

最後,非常感謝老師精心安排的這一次桃園大溪深度走讀,使我對大溪有了更不一樣的認識,帶給我一次完全不同體驗的大溪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