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Homing-找家

北醫醫管二 呂盈諠

· 2022走讀課程 科教館與大稻埕

我們從大橋頭捷運站開始,一一介紹了大稻埕的歷史。走到台北橋,曾經在電視上及網路報導看過,台北橋的機車瀑布盛況,不僅吸引各國前來拍攝,甚至在2018年被選為《國家地理雜誌》攝影比賽的前十大精選作品,第一次卿眼看見,即使不是商辦的巔峰實踐,也是有許多機車隨著路線停在紅綠燈前。也許有些國家會酸說是落後的象徵,但在我看來,這就是我們國家的特色之一。說到大稻埕,他廣為人知的除了迪化街之外,十連屋也是其中之一。1910年代,正好遇到台灣總督開始將國家之力投入碾米業發展,而淡水碼頭河畔的水門,會在收成之後利用河運將稻穀運送至位在橋頭的碾米廠。而大橋頭這一塊,便趕上了經營碾米業的熱潮,開始出現「結市」而形成碾米廠聚落。

走進大稻埕迪迪化街特有的十連棟內,可以看到各式紅磚屋駐列其中。「陳義興碾米坊」便也是其中之一,他們建設了新式的街屋方便去營業碾米廠,採用的建造模式是「一進、二進」的長型街屋,中間也有天井去增加房子的採光以及保持通風。隨後也來到大稻埕教會,在清法戰爭時期,民眾攻擊各界禮拜堂,而大稻埕禮拜堂的前身「大龍峒禮拜堂」也在一夜之中被拆毀成廢墟,但是經過馬偕博士的爭取,運用了賠償金重新在枋隙建造了新的禮拜堂。在台灣的茶葉之父李春生獻帝捐獻禮拜堂之後,終於在1915年改名為大稻埕教會,成為當時台灣最具規模的七所殿堂。

我們下午,坐車來到了位在士林的台灣科學教育館,這次參訪的是「Homing找家」的生態多樣性常設展。我本身很喜歡來科教館看一些限時展出的展覽,也終於剛好透過這次的機會來看一下科教館的常設展,對於許多人來說,會為了特別展出來這邊參觀,卻不會去參觀一旁的常設展。老師先讓我們自己去探索,一上來看到的是發出蟲鳴聲的「夏夜」,聽得見昆蟲的叫聲,卻不聞其蟲,藝術家運用在工業文明發展中逐漸被遺忘的器具及零件重現了傳統原野的聲音。閉上眼睛,感覺整個人被傳送到一座森林,可以聽見各種蛙鳴、蟬叫,直接詮釋了藝術家所想要呈現的夏夜情懷。

我很喜歡去看各種大型的動物標本、模型,總會讓人重新認識到自己是很渺小的。已經要抬頭才能看到的棕熊,在底下介紹卻寫說體型最大的是身長270公分的北極熊,好不壯觀。人類目前為止最長的壽命可以活到120歲左右,但對於弓頭鯨來說,100歲只是他們鯨生的一半,更不要提最長壽命400歲、平均壽命272歲的小頭睡鯊了!除了體型巨大、壽命很長的動物之外,另外非常吸引我的還有緬甸蟒跟眼鏡蛇的骨骼標本,蛇沒有腳,所以沒有足部標本,一直以來,我都認為蛇的骨頭可能就跟他的軀幹一樣,呈現一條長長的直線,看到標本的當下有點震撼,原來竹了主要軀幹之外,旁邊還要那麼多的分支佈滿整個身體,就像是人類的脊椎一樣,回想起來也覺得是讓人耳目一新。

看完了可愛又星期的動物區,我們往後走來到了最後一個展區「建造家園的風景」。馬戲團,在過去以來,一直是人們作為消遣的活動之一,但那些表演的動物們,真的有得到很好的照顧嗎?我想,應該是沒有的,他們可能一輩子都被馴獸師要求在人類面前表演,若不按照指示行動就會被鞭打,除了表演時間,可能也只能委身待在陰暗潮濕、骯髒不衛生的籠子裡,一但過了適合表演的年紀,甚至可能被無情的拋棄掉。即便現在已經開始鼓勵大家不要去看動物馬戲團,但仍然有國家還在靠著這類活動賺著不肖的錢財。另外讓人非常心痛的就是動物的路殺狀況,前一陣子非常有名的石虎事件也有被展出,一條生命,就是這樣被一台車給帶走的。我們又該如何做好防護,在不傷害動物通行之下,又可以讓人類及車輛安全無阻的通過呢?

我們最後在一幅圖畫前面集合,遠處看,便以為只是一般的昆蟲圖鑑帶入到整個城市,但老師的講解,才讓我認真的去研究,在市區得以生存的昆蟲有多少?又分別是哪些?另一方面,城市與郊區之間,彷彿有一堵隱形的高牆,阻止這些滿山滿谷的蝴蝶飛到牆的另外一頭。森林的物種多樣性,是否可以繼續保持而不要在被人類破壞呢?大自然,真的僅僅只是這些野生動物的家而已嗎?我們是否也需要依靠大自然去生存呢?我們的家,不只是在地球的某一個國家、某一個縣市而已,我們的家,是地球的一部分,那麼相對來說,地球就也是我們的家。那麼,好好守護地球、守護我們的家,就一定居住在地球上的生物、取其資源最甚的我們人類,必須要面對的共同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