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取之自然用之自然:泰雅族小米文化

臺北醫學大學 醫學一 陳楨安

這次的行程是在尖石鄉走讀兩天。不同於上次大稻埕與大溪的走讀,這次需要在海拔高於1000公尺山上的教會寄宿,這讓我感到有些害怕以及麻煩。但因為走讀地點是山上,也讓我有點期待能夠脫離緊張的台北生活。所以我就帶著既期待又忐忑不安的心情踏上了這次走讀的旅程。

接駁車抵達尖石鄉區公所,我們的嚮導把甕首先帶我們去泰雅族的和解廣場,並且跟我們介紹一些泰雅族語言的單字,像是gaga 、sbalay ,並且進行了和解儀式,喝了幾口小米酒,喝起來非常濃厚甘甜,且喝不到任何酒精味。接著到錦屏大橋,觀賞橋的護欄上的浮雕以及立體作品,其中我最有印象的一幅是有一排人顱骨的浮雕,嚮導把甕也跟我們說明原住民出草的文化。再來我們到泰雅族的和解廣場。和解廣場紀念了一個血腥歷史的結束,象徵著部落間的和平。早上的最後,我們到了四埔教會。在這裡,有浩跟我們分享了一些原住民先人的智慧。原來,原住民的冰箱就是我們眼前的這座山。他們取之自然,用之自然,但從不破壞自然的平衡,因為他們知道,人們靠自然生活。下午,我們大家出發往小米方舟前進。我乘坐把甕開的發財車,一路上非常顛頗,但我很享受坐在「敞篷車」的感覺。在小米方舟,我們先是分辨了各種小米的不同處,再來體驗踩小米,最後動手製作小米鬆餅。這些新體驗讓我好像成為了一半的原住民,踏入了小米文化之中。 吃完美味的晚餐後,我們就到教會梳洗休息。還有很多原住民的教友在教會裡唱歌,讓我深深感受到泰雅族人對宗教的熱忱,也好像回到了我天主教的高中母校。今天的最後,大家就在教會靜謐的氣氛中進入夢鄉。

broken image

一整天,我們吃了許多可口的美食,也喝了甘甜濃郁的原住民傳統小米酒,可以說是有吃有喝又有玩,非常開心。但回顧所經歷的體驗與把甕和有浩跟我們分享的事,發現自己在無形之中吸收了很多知識以及原住民的生活智慧。這些大概可以分成兩大重點。第一,了解原住民的傳統文化與歷史。第二,農業帶來的危機與永續發展。經過這次的走讀,我才發現我對原住民的理解非常少,而且很片面。因為我幾乎都從歷史課本或公民課本來學習任何關於原住民的故事、歷史、與人文方面的文化,身邊的原住民同學對自己的原鄉也沒有太多了解,也不太會說原住民的語言。

我平常也沒有機會可以去原住民的部落看看,所以我對原住民的印象跟大部分人差不多,像是會唱歌、喝酒、吃檳榔、舉辦豐年祭、打獵、出草等等比較偏刻板印象的特色。但今天實際走進尖石鄉,還有小米方舟,親身體驗原住民的歷史,還有關於小米的文化。今天所有的活動之中,我對踩小米最有印象。剛開始,我看到把甕光腳踩在要做成食物的小米上讓我懷疑是否會有衛生的問題,但後來發現小米還會經過很多處理才會製作成食物後就比較放心。大家陸續去踩小米,我也脫掉襪子上去一起踩。而讓我印象深刻的原因並不是小米的觸感很特別,而是親身參與原住民生產小米的過程。這是深度走讀才有可能體驗到的活動,讓我感覺跟台灣本土文化有更近了一些。

broken image

除了體驗各種活動和學習原住民歷史之外,我也不禁思考現今社會的問題。以食安問題為例,平常我們吃外食或是叫外送,根本不會知道我們吃的食物是怎麼製作的、材料來自哪裡。就算自己做菜,也不一定會關心食材的來源。這間接導致了許多問題。另外,就是食物生產的方法。因為交通運輸革新,以及現代對食物需求擴大,所以農業變成專業分工、大量生產,農藥、肥料問題也隨之而來。所以,體驗了踩小米、煎小米鬆餅,以及參觀把甕的菜園之後,他們不僅自己製作食物,也能清楚知道自己到底吃進了什麼,這才是對人類本身和對環境而言最好的方式。

經過一整天,除了了解原住民以前的歷史之外,我也深刻的感受到原住民的生活智慧,並發現現在生活有很大的弊端必須要被解決。今天的收穫與體驗也讓我更加期待明天的走讀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