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科教館/大稻埕Day1

北醫大/護理一/郭芷蓁

· 2022走讀課程 科教館與大稻埕

今天是十月八日是走讀課程的第一天,適逢這週是線上週,我要去上這禮拜第一堂早九,到達科教館買好常設展的票後我前往四樓生物多樣性常設展,說來也奇怪我住在台北十八年也來過科教館不少次但從來沒有進來看過常設展,所以我帶著新奇的心情踏入展區。老師讓我們先自己走過一遍再跟著老師走一遍,在第一趟的過程中從入口處我聽到叢林鳥叫聲,老師靠過來問我們覺得那是什麼聲音我回答好像是蟋蟀,老師卻語帶保留的請我們自己去看看展示品,發出聲音的不是真正的大自然也不是音檔,而是一個個由人造出來的器具。再往裡面走第二個讓我停下腳步的是一張生物年齡的比較圖,地球上的動物大部分都活的比人類短,卻又幾種動物讓我很意外,像是鯰魚可以活六十年,但也不經讓我想到在人類平均八十多年的壽命裡,其他生物同樣一代一代的繁衍著,雖然壽命較短但卻努力的讓後代延續其物種的價值。在展演廳的前端展出了各種各樣生活區域更甚是不同季節的動物及昆蟲,我本身很喜歡動物在參觀的途中我也分享了很多自己聽過的小知識給旁邊的同學,也在途中又多吸收了不同的新知。地球上有這麼多不同的物種如何與牠們和平共處是人類現今很大的課題,在人類濫墾濫伐濫用資源的同時,環境也在無形中形成危機。在後半段的展覽更外顯的表達說人類為動物及環境帶來的危機,直到這幾年越來越多人重視這些問題而做出應對,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軟絲的復育,近年珊瑚白化現象日漸嚴重原來將卵產在珊瑚上的軟絲數量也隨之減少,計畫從20年前就已經開始實行,潛水員將綁起來一叢一叢的竹子放入水中製造安全的環境,並在測試過後選擇不易腐敗的蓬萊竹使用,在展示櫃中也能看到實驗人員每次測試所以紀錄下的筆記,牆上則是播放著當時的紀錄片,看著軟絲卵從附著在竹叢上,由卵漸孵化成成體,看得當下我覺得很感動,不光光是讚嘆生命的韌性,也慶幸在這片土地上總是有這麼一群人為著環境在努力,在面對大自然與人之間的衝突能發現問題並且思考出對策,為的只是讓生物多樣性的延續。在第二趟老師的帶領老師點出了這整個展區最大的主題「找家」地球無疑是我們的家但同時有千千萬萬種生命同時也存在其中,我們免不了要去認識他們學習他們和平共處,人類對於大自然或許不是渺小的存在,我們可以去取用他的資源、在其上建造自己的家園,但永遠無法主宰整個大環境,如何找到生態的平衡點成為當今人類很重要的議題。

中午我們率先抵達大橋頭站吃了當地的美食鮮肉湯圓,雖然一碗只有四顆但非常大顆完全沒有吃不飽的問題。下午我們來到大稻埕由施老師幫我們導覽,我們第一個看到的就是古色古香的十連棟,我覺得最有趣的是老師說到在十連棟後面有近年政府推動新舊建築融合的產物,利用相同色調及相似的建材打造現代化建築,讓老街多了新色彩也讓民眾有住進老社區的意願,我們走進每一戶願意保留立面的店家,或許不像《南街殷賑》所繪製的那麼繁華,但老式建築的保留讓我對於過去有更深刻的想像,00年後出生的我縱使沒有活在那段歷史中,卻能從中找到蛛絲馬跡是來自於那個年代人們的活力即便現今不比從前卻能源遠流長。走在過去繁榮的街區裡,我覺得最有趣的事每個看起來平白無奇的老建設都有自己的故事,其中介紹到連結太平國小及永樂國小的「平樂人行天橋」我們在那裏停留了好一段時間,看橋、看這水泥建物的故事,連結男子公學校及女子公學校的天橋,當年是由學生家長游俊成先生所捐款建造為的是讓馬路上的小學生安全走過車水馬龍的街道,走上天橋才能發現一個小巧思,專門為小學生設計的天橋每一階台階都較正常距離窄,大人走起來略顯吃力但可以從中感受到前人對於小細節的注重及人心的溫度。走進大街小巷近距離的去看屬於老台北的故事,從講解員口中講出的故事、我親眼看到的故事,比起國小到高中歷史地理課本上冷冰冰的圖片感受到的更多更多,立體的建築、人,當我踩著地上的磨石子地板幻想著當年大稻埕的盛況,即使不像當年那般車水馬龍,我彷彿還能感受到人情的餘溫。最後老師請我們吃導演豆花,我特別喜歡他的手工芋圓有別於平時看到的大芋圓,小小的芋圓使用天然的染素,口感也很Q彈。今天的大稻埕走讀之旅雖然最後有點小疲憊,但途中真的見到很多我覺得新奇有趣的事物,有機會的話未來可以更深入了解我所居住的這塊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