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天的走讀課程,我們是在海科館展開,這次是由一位助教來替我們解說,因為助教曾經在海科館擔任導覽的工作,所以對海科館附近的區域是相當熟悉的。
海科館有分為好幾個場館,而我們一開始是在區域探索館參觀。在三樓的地板上畫了一幅很大的基隆地圖,助教跟我們講了許多他之前在這一帶工作的故事,過程中,一艘漁船緩緩的從漁港駛出,我們從眼前的落地窗能清楚地看到那壯觀的景象,助教也就順勢提到說,一座現代化的漁港,必備的條件就是要有加冰、加水、加油的地方,一個個圓筒狀,龐大的建築物就是,過去原本有十幾座,但現在需求量降低,所以就拆到剩下兩三座了。二樓展示了許多在海邊的發電方式,最主要的當然就是風力發電,在基隆這邊,不同的季節會吹不同的風,所以風力發電機就會隨著不同的風向來改變它面向的方向,台灣真的算是風力發電很發達的國家,根據報導,世界上最強的20處離岸風場 台灣就佔了16處,可以說是讓人蠻意外,想想卻又挺合理的一件事,畢竟台灣四面環海。接著我們還有看到潮汐發電、震盪水柱的裝置,他是靠空氣擠壓帶動渦輪發電,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這樣的運作方式,真的很新奇。在這邊,助教和林導覽員提到了永續發展的概念,也就是說現在我們大多數人都會認為風力發電、潮汐發電等這些沒有造成污染的方式就是綠色能源,但殊不知其實在蓋這些發電的裝置時,早已對整個海洋環境造成了破壞,所以這樣還能算是永續的能源嗎,這是我們要去思考的,畢竟一體總會有兩面,我們要努力去找到最合適的解答。在離開區域探索館之前,林導覽員跟我們講了一些海科館的小故事,在過去海科館這一帶其實是一片沙灘,俗稱大沙灣,同時,基隆港中間過去有兩座島,分別為鱟公嶼及鱟母嶼,可惜的是,不管是因為人為還是自然的因素,這些景象都已經不復存在了😢。
走出區域探索館,來到了另一個場館,這個場館很特別,是由火力發電廠改建而成,而且是全台第一座火力發電廠,大部分的柱子和結構都還留存著,助教在這邊跟我們介紹了它的歷史,而這邊過去主要使用的原料是藉由火車運送過來的九份的煤礦,聽這樣的歷史故事真的挺有意思的,當初火力發電廠的畫面就彷彿映在了我眼前。
中午吃了助教推薦的一家麵店,點了一盤白帶魚,真的很好吃,唯一的缺點就是刺太多了,吃得很累😅。
下午的行程就確實「走」了很長一段路,我們分別沿著自己的海岸線及人為的海岸線走了一圈,雖然自然的海岸線上是有蓋了許多房子,但整個路是呈現彎彎曲曲的,不像人為的海岸線都是單調的直線。走在自然的海岸線上,我們看到了好幾間很傳統的老屋子,有用磚頭蓋的,也有很特別是用珊瑚礁咕咾石蓋的,可惜的是,這些建築並沒有被妥善保存著,身為觀光客,我也不能做些什麼,只希望有人能注意到它們,然後好好維護。同時,我們也有經過好幾間廟,有祭拜媽祖、土地公大廟以及一些無名的好兄弟的小祠,其實任何地方也多多少少會有這些廟存在,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保護當地居民平安。走完了自然的海岸線,接著走到了人為的海岸線,雖然人為的海岸線是比較靠近海的,但能看到的畫面不外乎就是堤岸加上消波塊,真的非常煞風景,更扯的是海岸周圍還不滿了垃圾,站到了堤岸上,感受了淒厲的海風吹在我臉上以及猛烈的海浪打在消波塊上,彷彿大海在表達著不滿,對於我們肆無忌憚的破壞它感到憤怒。
沿著海岸線繞了一圈,我們開始往山的方向走去,其實基隆是個山海爭地的地方,所以並不是基隆人喜歡住在山上,而是因為海的旁邊就是山,依山傍海。雖然基隆的山只能算是小山丘,但還是有很多可看之處的,像是舊台電宿舍的遺址,可以看到一間間房間被隔開的景象。還有著名的玫瑰花園,儘管它的大多數建築物都被拆除了,我們還是可以藉由一些細節來想像人們過去生活在這邊的畫面,我覺得那些建築物沒有被保存下來真的很可惜。最後,我們甚至走上了忘幽谷步道的最高點,上面的風景真的美的無法用言語來形容。
最後一天的走讀可以說是有山有水,走遍了基隆的海也翻越了基隆的山,在不同的環境中,以不同的心情及方式來融入。同時,我們也思考了到底什麼是真正的永續發展,已經發生的事沒辦法再挽回了,我們現在能做的就是找到一個最合適的模式來跟大自然和平相處。我覺得這就是我這一整天的走讀收穫最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