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走進八斗子,深入漁村,看見漁業的發展與沒落 

北醫藥學一 楊紋孺

 

基隆的雨有海的味道。刺骨的冷風吹來,讓人不禁顫了顫,在夏天的時候來訪八斗子,當時天氣正好,晴天白雲配上蔚藍的海洋,青綠的山巒,好一幅大自然的曠世巨作,在冬天再次來到這邊,也是別有一番特色。

「只有人類會畫直線」站在區域探索館裡的八斗子地圖上方,看著窗外方方正正的港口,被這句話深深地震撼到了。大自然的一雙巧手畫出了彎曲的海岸線,現在卻只能透過想像,想像那些筆直的道路從前的模樣,從前還是白沙灘時被海浪沖刷的樣子,像現在只停靠著十幾艘船舶的八斗子漁港,從前被幾千艘船隻停泊的樣子。

來到展區,認識了能源相關的設備,我覺得最有趣的是波浪發電的機器運作,壓縮空氣使空氣流過渦輪,產生動力,進而發電,但可惜的是波浪發電的轉換效率還是太低,且發電的方式太多種,導致技術太分散,無法集中研究,產生大進步,希望未來可以考慮專一研究某種效率最高的方式,讓波浪發電更受重視。還了解了能源的分類,綠色能源和再生能源的分別,綠色能源便是完全潔淨,無汙染的能源,再生能源則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想到那些爭論不休的核能議題,期望總有一天可以找到解決之道。

撐著傘緩緩地往山上移動,來到了薄荷老師口中的基隆人的祕密地點,向下俯瞰,八斗子的美景一覽無遺,雖然有些因為雲的遮擋有些昏暗,但就像薄荷說的一樣,這就是基隆的顏色,灰灰藍藍的,這也是科教館的外觀如此低調的原因。因其鄰近海洋,可以冷卻機台設備,鄰近九份,擁有大量煤礦資源,被遠為台灣第一座火力發電廠,作為台灣工業發展的重要推手,在產業沒落後,隨著時間的推移,北火被長時間的廢置,直到被政府用於教育用途,改建為科教館,選擇保留原本的外觀,是為了溶入基隆本地的顏色,而不是成為亮眼的觀光景點。一路上也看到以前日本殖民時的生活痕跡,隨著生活變化,產業輪替,時代變遷,這些事物也逐漸消失、被拆除,幸好有大歷史重現計畫,努力將失去的歷史找回來。

broken image

走在漁村的街道上,呼吸間都是海的味道,還幸運地看到準備漁貨的工作場景,一籃一籃的漁貨被烘乾後放上車,整個村落散發著純樸輕鬆的氣氛,但隨著漁業越來越不景氣,這樣的工作也越來越少看見了,想當然爾青少年大多往外地出走,產業也越來越難傳承。

 走在漁村的街道上,常常可以看見兩旁房屋的牆壁由特別的咾咕石堆砌而成,這樣特別的建築材料也只有在海邊的村落看的到,還可以在一些石頭上看到海底生物的痕跡化石,這些精采美麗的事物都值得我們努力的維護,但卻因為房屋找不到主人,無法託付責任,漸漸地就沒有人管理,變成一個垃圾場,任由居民丟棄廢物,雜草叢生,雜亂逐漸遮住咾咕石的美,也遮住了可以向大家展示的機會。

 再繼續往漁村裡走,來到了漁村文物館,不起眼的外觀如同一般的住家,不仔細看門上的牌子還認不出來呢,可見館長低調的個性,雖然低調,但館長伯伯熱情又認真,還準備了資料講義為我們講解文物,有任何的問題都詳細有耐心地回答我們。在文物館中不只看見了比博物館還齊全的漁具,還從館長口中獲得了珍貴的歷史知識,從漁業如何發展說到捕魚方法的演變、種類,更說到漁民的智慧如何體現在道具上,對漁業的了解加深了許多,每個產業都有各自的專長,其中我覺得最有趣的是探水板的功能,透過簡單的繩子綁著探水板,將一塊脂肪黏在底部,就可以辨認海底的地形,這不僅是製造工具的智慧,更是漁民經驗的累積,才能正確辨認狀況。

 雖然介紹了二十多種漁撈方法,但現在還存在的卻寥寥無幾,因為過度的捕撈,導致漁業資源的枯竭匱乏,氣候的變遷導致生物難以生存,環境的污染嚴重破壞他們的棲地、生活。牽一髮而動全身,一個小小的改變,都可能產生大變化,人為的過失導致生物的危機,失去的不只是產業,更是文化的消逝。

離開文物館,看見貼在房外的自述,「這裡只是海邊漁村的一間老舊的樓房,沒有華麗的建築和裝潢,卻滿載古早的漁船模型、漁具、漁村文物和漁家子弟對故鄉濃厚的感情以及無盡的思念。有一個可以思念的海邊故鄉,是多麼的幸福啊。」憑著對故鄉的愛,平實、真摯的精神,守護著這裡的歷史與文化,多麼偉大又令人感動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