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漁與餘

臺北醫學大學 牙醫一 林玟妏

我在公車及客運的車程中,逐漸踏入陰雨綿綿的基隆。對於基隆一向只有漁港、夜市、彩虹漁村等景點印象的我,看到眼前的集合地點—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像是一個方方的水泥塊,放眼望去灰灰一片,不免心中又更陰鬱了一些。然而這次走讀即便是在陰陰冷冷之中進行,卻是我感受過最多對於家鄉的熱情、理解、愛護的一次走讀活動。

上午我們聽了有關海科館前世今身的介紹,也去附近走訪了其前身—北部火力發電廠的員工宿舍遺址。去那裡的路上青苔蔓生,可知已少有人探詢。我想若我是以一般遊客的視角來到基隆,我大概也只會在海科館的展場稍作駐足,誰會知道一旁蓊鬱的小徑藏著更多值得深掘的生活痕跡與歷史呢?看著一路上硓𥑮石堆成的斷垣殘壁、雜草叢生的景象和不見玫瑰的花園,想著過去這裡是如何熱鬧、怎樣地風光明媚,再看著如今人去樓空,不勝唏噓。至於因應時代潮流、能源轉型,北火的除役以及被改建為如今人文、科技、自然融合的海科館,我們不免俗地觀察了館內哪些是北火留下的建物,以及觀賞了現今永續能源的展場。其中風力、水力發電雖已行之有年,我卻在今日導覽員的解說下才對其原理及現況有些理解,也才知現今這些綠色能源的實踐還有許多發展空間及可能性,希望未來能有從機件生產到能源轉換率都更符合永續精神的發電方式。

下午我們離開了大馬路與大型建築,來到了位於靜謐小巷、一不留神就會誤以為是普通人家的八斗子漁村文物館。除了笑臉迎人、樂於解說的許先生,映入眼簾的是滿滿的漁船模型、漁業畫作與漁業用具,我雖不熟悉,卻感覺到這些恐怕是逐漸被現代化製程與捕撈方式取代的器物,更是日漸被遺忘的過去。在這些器物中,我最印象深刻的是彩繪木製假魚餌。他們不同於其他大多灰黑褐色的物品,相反的,他們如藝術品般鮮豔精緻,顯然已經超越了實用的功能。在過去這些都是手工製作的年代,相信對於每個漁夫而言,這些融入了藝術美感、心血結晶的魚餌代表著他們自己、代表著他們對於這樣職業與生活的認同,就像是今天的導覽員們,回到自己的家鄉,努力保存這裡的記憶,不為金錢、無懼困難,就只為了自己對於家鄉的喜愛、獨特文化的重視。慶幸有他們帶領著過去、現在、未來的各地人士一同認識這裡除了觀光遊玩以外的故事與價值,更是喚醒人們對自己家鄉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