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泰雅人與生態故事系列講座

· 2022線上課程【泰雅人與生態的故事】

生態人文學—泰雅講座(小米)

線上非同步課程

學校:北藝大

系所:傳音系

學號:111012017

姓名:林琪

開頭老師介紹了一首歌「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雖然歌詞簡單明瞭,但是卻意義深沉,提到了花、軍人、墳墓,也就是一個循環,歌詞裡說了一句「我們什麼時候才會學到?」才會學到社會的變遷帶給我們巨大的影響,我想每個世代都會遇到沒落、保存的問題,也會有一群很努力的人保存著自身的文化,努力的傳承、努力的紀錄,每當看到這些,都不自覺的感動起來,他們願意到國外陌生的環境,讓世界更認識這些傳統,也願意花大把的時間紀錄、傳承者,即使他們語音不通,但他們還是用自己的方式努力著,一直努力著。

「小米」是信義鄉布農族日治時期之前賴以維生的作物之一,孕育了當地特有的耕作方式與歲時祭儀。這些布農族文化與飲食更進一步形塑當地獨特的小米品系,小米栽培相關的歲時祭儀也提供了當地布農族人文化認同與族人間累積社會資本的機會。

然而,在日治時期理番政策與全球化變遷的影響下,當地小米栽培已逐漸式微,現階段信義鄉部落農民大多以栽培蔬菜花卉水果等經濟作物維生。

老師在演講中提到「燒墾」,這個名詞肯定不陌生,在地裡課本上也介紹過,本以為是隨便放火即為燒墾,在老師的解釋下才明白,燒墾並不是隨意燒,要看天氣、風向、還要看密集度,此種方式可以確保的是,在發展次生林地之過程中,再造供給養份之能力,使之在休耕終止後,再使用一到兩年。

2016年的研討會,老師帶著布農族的族人到泰國開研討會,不管是照片還是小米種植的技術,布農族族人(拉ㄏㄨㄧ)都能侃侃而談,不過遇到的困難是,族人不會講英文,所以老師想到一個辦法,也就是前半場讓族人使用族語分享,後半場讓老師用英文解說,我想這是很特別的演講方式,使用自己的母語在異鄉分享經驗,我想許多人一定都會擔心,觀眾會不會都聽不懂在講些什麼?結束後,一名記者向前跟族人握手,並表達演講非常成功,不禁讓老師好奇,咦!你聽得懂布農語嗎?記者說了一句:「我聽不懂,但我覺得你講的很好。」,為什麼會特別提到這段故事呢?因為讓我印象深刻,原來在異鄉分享自己的母語是一件很驕傲的事,我想族人一定擁有著滿滿的驕傲及成就感!

「小米」對我來說很陌生,我只知道他是一種農作物。但是對每個部落的人,卻有不同的孕育及養殖的方式,而這也是他們現今都還在努力保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