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我所經過的地方,都是我的家園

台北醫學大學 陳羿合

· 2022線上課程 【家園的想像】

家園的樣貌千變萬化,首先老師用許多國外的例子,像是住在英國的湖邊的作家們,為他們的作品提供不少靈感,他們將自己對家園的情感寄託在文章作品上,讓外人瞭解自己家園的美麗樣貌。然而,當住在一片荒涼的紅色土壤上,這如何成為當地居民的家園,該怎麼讓人類居住與生存?一連串的漸進變化,使得自然形成的洞穴提供了居民棲息的地方。家園的定義很廣,可以是一條路,也可以是整個鄉鎮,甚至擴展到整個地球,這些都是在這顆美麗星球上,各式各樣的家園樣貌。

老師為什麼會強烈地想重新認識自己的家園是因為,在走讀泰雅部落的過程中,一直不斷和泰雅族人強調家園的重要性,但反思自己好像沒有資格和別人說教,似乎根本不了解原先的家園。其實我覺得我們都汲汲營營想認識那些特別的地方,尤其是已經快瀕臨消失的文化,我們總是出於一種想極力挽回的心態,而去認識與幫忙保存剩下的珍貴史料。但是並非去認識別人的文化就是矯情的行為,這些快消失的文化更應該被外界關注,而是說在認識外界的資訊之前,我們卻不了解自己,這樣確實顯得有點心虛。

藉由地圖的導覽基隆不同路段的命名也和地理環境有關,像忠一路和忠二路的區隔就是由運河切割。年初的時候我和朋友要去野柳玩,出了基隆火車站要轉搭公車的時候,在路上看到的幾乎都是異鄉人,有對外籍情侶來問我們他們想去的地方該怎麼走,但他們聽不懂我們的語言,跟他們說什麼路在哪裡該怎麼走,但全是中文他們根本無法理解,雖然我不是基隆人,但此刻我卻覺得沒能幫上他們其實很心痛,畢竟廣義來說,此刻的基隆也是我的家園,而我卻沒辦法把基隆好好地介紹給外地人。台灣有各式各樣的人居住,是具有高包容性的地方。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原住民把獵到的獸骨排列,並不是光榮的象徵,而是代表一種紀念,感謝動物們的貢獻,供養原住民生存下去的來源。原住民的文化充滿了許多這樣的智慧,帶著感恩的心面對這片土地上的所有生命。

四堂遠距課程中,雖然對於基隆只有短短地著墨,多數時間還是聚焦在尖石司馬庫斯部落的一些問題,我覺得有點可惜沒能夠再認識多一點基隆的故事,可能是上段沒能好好將家園介紹給外地人的經驗,我一直思考自己對家的印象是什麼,在國中以前我一直住在屏東,而國中之後搬家到高雄,但每天早上搭校車再加上晚自習,沒有太多時間去認識新的環境,其實對這裡一直沒有太多的感情,我甚至不知道所有路名,但我對屏東有一種特別的感情,只要別人講到屏東,我就會很想和別人介紹:這個地方和那裡我很熟、我已前有在那裡做什麼、我記得那邊發生了什麼⋯,反之高雄對我來說,我就像個過客並沒有留下太多深刻的印象,對我來說有點可惜,不知不覺在高雄也快十年了,卻因為課業的關係什麼也沒記得,也沒有餘力再去認識新的家園。

也許潛意識可能有點排斥新的地方,但說不上討厭,只是更懷念以前生活的環境,有時候我會覺得自己對於家很沒有歸屬感,因為沒有去更深入認識,把自己鎖在舊家鄉的回憶裡,現在上了大學,回家的機會變得更少了,也許在高雄生活的十年而沒有感情這件事將會成為我的遺憾,或許也會跟老師一樣,過了很久之後才會有很強烈的意識,認為自己必須認識自己的家園,而且這十年我也沒有了在屏東生活的回憶,但我想我現在能做到的就是,盡全力去認識我現在所在的地方,因為家園的大小其實是由自己所定義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