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大溪走讀心得

臺北醫學大學 賴奕晴

· 2022走讀 大漢溪三城

集合當天因為怕遲到,於是搭7:30的那班701公車,結果不到8:40分就到了六廿四故事館。我在故事館斜對面的樹下吃著早餐,看著旁邊的白貓打著呵欠,周遭的一切都是靜悄悄。與熙來攘往的台北相比,這個時間點的大溪才正要甦醒,彷彿有著時差的錯覺。

在這次走讀之前,說到大溪,我腦中只會浮現「豆干」兩個字,其他一無所知。而經過導覽老師麗雲姐的介紹,從建築、地形生態、交通貿易、神明信仰、政治變遷等方面切入,漸漸了解大溪濃厚的歷史與文化。麗雲姐與一般我印象中的地方導覽老師不太相同,她並非家族世居於大溪的本地人,而是大溪的「新住民」,搬來大溪只有六年。聽麗雲姐的導覽,會被她的熱情渲染,從她生動的語氣,所有事情好像都充滿新奇。她帶著我們探索大溪的人事物,和我們細數著她愛上大溪的種種原因,途中我也體會到大溪的迷人之處。

走讀的過程中,我發現大溪的木藝生態博物館群,與市區的景象是非常和諧地交織在一起。這些博物館,一棟一棟分布散落於街區中,彼此之間沒有明顯區隔,也不顯得突兀,而是融合成一片古色古香。從日式建築舊宿舍的原始格局痕跡,或是武德殿的動物象徵裝飾以及欄柱顏色的烤漆覆蓋,都讓我深刻感受到,這裡的建築不但刻畫著大溪人們的生活記憶,也是種藝術,甚至也記載著歷史變遷。

broken image

下午在協盛木器行,最讓我感動的是他們和我們分享「做什麼像什麼」的「木職人精神」,看著店內擺設的精美木藝品,很難想像要花費多少的心力。而店裡最大特色就是,我們絕大部分看到的物品都是木製,如桌椅、櫃子、面紙盒、窗框、樑柱等等,其中我覺得最可愛的是老闆的爺爺為他們親手打造的木馬。另外,透過協盛木器行,我也看到傳統產業的不同面向。過去我總覺得傳統產業無可避免地伴隨著沒落與淘汰,但協盛木器行並沒有,而是在保存與傳承精巧技藝之餘,以複合式現代經營,走出一條新的道路,我覺得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事情。

broken image

最候一站在新南12,聽老闆與老闆娘兩位大溪新住民,講著他們當年下定決心買下老房,改造並佈置成咖啡廳與獨立書店的心路歷程。印象最深刻的,是老闆說他在整修老房時,主要不是想著要修補或是「添加」,而是試著讓建築物回復到原本的樣貌,比較接近一個「減法」的概念。他們決定將閩市街屋的中庭原先的遮避物去除,讓陽光透進建築物,使濕氣能夠散去,這麼一來,少了蟑螂老鼠,還多了一片藍天,適當的留白讓老房子又得以重新呼吸。

在大溪短短的一天,認識了大溪的生態與人文,聽了好多的故事,其中包括在地大溪人們的成長記憶,也包含外地人來到大溪產生在地認同的過程。不論是前者或是後者,大溪對於他們,都是「家」,這讓我聯想到老師在課堂上與我們分享「生態即是家」的觀點,同時思考自己對家園的了解程度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