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完老師的課後,我覺得老師真的很厲害,可以回到家鄉裡,認真的去了解它背後的故事,我們很多人在一個地方住了一輩子,卻依舊不知道家鄉裡的故事,但老師卻可以去認真地瞭解他的家鄉,並且介紹給我們,用他的方式讓更多人認識他的家鄉。
我的家鄉是桃園市中壢區,我一直覺得桃園是很無聊的一個地方,什麼景點都沒有,也沒有什麼特別有名的名產,一般人想要假日出去玩想到的第一個縣市也一定不會是桃園,直到小學或國中老師跟我們上地理課的時候,我才知道原來桃園有很多埤塘,是著名的埤塘之鄉,現在的埤塘很多都改建成公園,讓爸爸媽媽可以帶的小朋友假日時去遊玩,在那一刻我覺得我好像一點都不了解自己的家鄉,不知道原來桃園曾經有一段我不知道的歷史。
龍岡是中壢區的一個小地方,也是我從小生長的地方,我有一個從小吃到大的一種美食,就是米干,我一直以為米干是全台灣各地都有的東西,但直到我上大學後,卻發現我身邊的朋友都不知道米干是什麼,都沒有吃過,這讓我非常驚訝,原來我一直以為理所當然的東西,竟然是我家鄉特有的,甚至在我國中以後,桃園市政府每一年都會在龍岡舉辦米干節,邀請各地的遊客來品嚐這項美食。
米干節不只是要讓大家吃米干,他更多的是想對大家訴說龍岡這個地方從前的故事,提到龍岡歷史文化的發展,可以由滇緬部隊撤退回台的「忠貞新村」視為當地發展的起始點,而說到這段歷史演變,那便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國共內戰時期,國民政府軍節節敗退,有一支部隊來不及隨政府撤退台灣,通過雲南逃到滇緬邊境,由於通訊切斷,與遷台後的國民政府聯繫不上,成為了身陷異鄉的孤軍,身處異域的孤軍,不僅得自力救濟,還得面對受中共壓力欲將部隊驅離的緬甸軍,最終交涉未果雙方發動攻擊,歷時2個月後緬軍慘敗,這也讓這批孤軍登上了國際版面,此時退守台灣的國民政府也才驚覺這一支遺留在泰緬邊境的部隊竟壯大到連國際社會都需要插手干涉的地步。在國民政府得知了這批孤軍後,期望透過這批部隊牽制共軍、化解韓戰時的壓力,以及發展敵後游擊武力,在不同時期接續成立了「雲南反共救國軍」、「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以及「光武部隊」等部隊,但也因緬甸多次向聯合國抗議,而分別在1953、1961以及1975年進行了三次撤軍,其中第一次撤軍時,共撤回官兵與眷屬約7000人,並安置在桃園的「忠貞新村」,而這也是龍岡地區發展的轉捩點,米干就是他們帶過來的雲南美食。
這些故事都是從前的我所不知道的,如果不是政府大量的推廣米干節,與在米干節時訴說這段歷史,我可能永遠也不會知道我所吃的米干、我成長的家鄉竟然有這段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