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文化從何而來,家園何去何往

張道為_文

· 2021山之行紀錄

在疫情期間,不能實地到尖石的部落走讀成為一件遺憾的事。線上走讀的影片中,看著小米的顆粒、聽著趕鳥器的聲音,用第一手的感官去感受是我美好的遐想。所幸我們生在的時代,有便捷的手機錄影、也有通達的網路雲端,讓小米媽媽和傻瓜農夫的細心耕耘,也能夠成為同學們的養分。

小米媽媽的故事裡,我印象最深的是她透過種植小米,建立、與重新建立起的每一道連結。從種研中心拿到只有編號的小米粒、到最後為每一種品系找到古老的泰雅名,Pagung老師在這個過程中不只帶出了泰雅古老的智慧,也找回了部落文化的羈絆。

-文化與社會的連結-

在部落耆老仍然年輕的時代,小米是祭典的要角,也是餐餐的主食。每種小米都有它的特性:植株底部的顏色、葉子是直立或垂長、米穗的長短、小米粒的色澤⋯⋯,每種小米長在田裡,都把耆老們許久不見的回憶再次翻新。透過他們的指認,我們才得以了解每種小米在泰雅文化中的一席之地;當古老的泰雅名字再次從他們口中說出來,小米文化與當代社會的連結也被建立了起來。 

broken image

(小米株的底部紅紅的構造,藏在耆老對小米的古老記憶裡。)

-人與人的連結-

不只是文化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連結也同樣被建立。Pagung老師分享,他爸爸和許多耆老一開始都不相信小米能重新在部落茁壯生長,作物的型態都以經濟為導向,甚至更多是年輕人為了賺錢移居到外地去打拼。然而透過小米的復育,Pagung老師和父執輩溝通合作,種植、儀式⋯⋯,圍繞著小米出現了一種新的語言,不只促進了部落裡的溝通,更吸引了年輕的族人甚至漢人來到部落學習。 

broken image

(泰雅族人的生活知識,在小米倉庫裡被更多人學習與看見。)

-生靈與土地的連結-

最後,生靈與土地的連結也同樣的深刻。小米在山區與河川流域的環境中生長的能力,是其他作物難以比擬的。與桂竹林的輪流耕作,也是原住民古老的智慧,在尖石的山林中,形成人、生物和土地的互依,也正因如此才有我們所見美麗的泰雅家園。 

broken image

(在尖石土地勃勃生長的小米,彷彿是古老智慧的象徵)

小米媽媽在小米田裡的努力提醒了我們:族人、文化、土地、家園,一切是從何而來、又該何去何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