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八斗子—寒風中家的呼喚

臺北醫學大學 醫學系一年級 呂景隆

濕冷的寒冬,在東北季風的吹拂下來到雨之都—基隆。今天來到了八斗子港口的海岸,伴隨著鼻水不停地留下,我了解到當地人所謂『三灰』中的其中之一—天空時常是灰色的,這幅景象是確實無誤。寒冷的早晨漁港的工人們早已在細雨澆灌下開始了一天的行程,而我們的走讀也伴隨著這陰寒的天氣啟程。

broken image

今日,我們透過科教館與文物館的地圖展示與文物的館藏,發掘了八斗子的今昔變故,以及它的興衰歷史與漁民們的生活。過去,八斗子的居民以從事漁業為主,市內有許多設施可以看出為漁業用途,而在六零年代左右經歷了港口的整頓,許多天然的海景遭到破壞並消失,且環境污染、過度捕撈等因素導致了此地的漁業逐漸沒落,然而這不僅僅是八斗子才有的景象,而是全台的漁村都正在面臨的危機。許多文物古蹟由於產權問題而無法由政府介入,得到妥善的保存與維護,大量荒廢、雜草叢生的廢棄房屋實際上是非常有歷史價值的姥姑石房屋。即便如此,我們仍能看見在繁華殞落的背後仍有那麼一群人用自己的力量與方式在默默守護著八斗子最後的歷史遺跡,文物館的館長傾注了大量心力收集了眾多漁業用具與打造舊的船舶模型,為了就是能讓下一代還能將過去的漁業興盛歷史傳承下去;廢棄的火力發電廠建於日治時期,曾是本地居民的一大回憶,也是造成『三灰』之一—空氣污染的落塵的起因,經過了地方人士三與教育部的努力讓老發電廠成為了現今的海科館,換成了另一種截然不同的風貌繼續述說著這片土地的興衰。

broken image

我想,『衝突』是這趟旅程最核心的發現。經濟的開發與環境保護的衝突、土地重新規劃與古蹟的去留、文物古蹟的保存與財產權的爭議⋯⋯諸如此類的事件發生在這曾經純樸的小漁港。在海科館內的綠能展區更將我們平常從未察覺的衝突表現出了極致:太陽能板的製造與清洗深深污染了我們的土地、風力發電帶來的噪音與生態破壞、離岸風力發電對於漁民捕魚生存的影響、海浪發電的不符合經濟效益等,許多我們看似良好的事物在背後也造成了意想不到的傷害。或許,今天的旅途最大的意義,是在告訴我們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是絕對的,對與錯、好與壞都是彼此互相比較而生,就如同科學上凡有正必有負,物質與反物質、正極與負極、N極與S極等。我覺得,改變絕對的思維模式,用相對的方法來觀察這個世界,我們一定能發現許多自己從未察覺的事物,而面對全球環境惡化的議題,或許就能藉此在將損失降到最低的情況下,尋找出相對可行的解方。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相似性」不停地出現在每一次的走讀中,尖石鄉泰雅族的男性藉由攀爬竹子來求婚,而八斗子的男子必須要揹十年的石頭方可步入婚姻;泰雅族的傳統文化經歷了沒落又重新得到了復甦,而八斗子也有著那麼一群人正在努力地守護著這裡的漁人文化;環境的變遷也同樣地上演在兩地。基隆雖然並非我的出生地,甚至可以說,靠海的八斗子與我的故鄉—靠山的古坑是兩極般的天壤之別,然而山與海是那麼的不同有如此地相似,原始山坡地糟檳榔樹入侵,每逢大雨便隨時需警惕土石流的猛攻,而人口的老化與外流也導致了古坑的傳統農業產業出現了愈來愈大的人力空缺。因此,我認為環境的破壞與文化的傳承已然是全台灣甚至是全世界都正在面臨的重大危機,而國際化似乎正在加速同質化的進程,那些原先特異凜然的獨特事物卻正在消失殆盡。這也是為何,我認為只要是身處的時空所能及之處就是家,正所謂蝴蝶效應,他方之事必會對己方造成或多或少的影響,也因此全球環境的危機是所有人都該審慎面對與解決的問題。而該如何起頭?也許我們還不了解他方,但不妨從自己的故鄉開始從新認識,找到成功的良藥的同時也將良方分享予他人,透過交流再進一步去認識他人的故鄉,最終達成共識共好的終結目標,這或許就是我們人類對於地球—我們所有人的故鄉,所該負起的責任。

brok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