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走進歷史文化與自然 

北醫藥學一 楊紋孺

當初對走讀的想法很簡單、很天真,以為跟國中高中的校外教學一樣,到一個景點之後放風、自由活動,頂多聽聽導覽,但也沒有很用心在聆聽,最後雖然獲得了美好的回憶,但並沒有達到真正教學的效果,也失去了到校外學習的意義。而透過這次兩天的行程,我了解到真正的走讀,是讓我們用行走的力量,來換取一個汲取土地上歷史知識與文化意義的機會。

大稻埕,一個我只聞其名未見其身的地方,從歷史課本上學習大稻埕曾經商業繁榮故事,從別人口中得知大稻埕是個看夕陽的好地方,無論聽了多少關於大稻埕的事情,還是感覺大稻埕離自己很遠,很陌生。

在一開始對地圖的講解就已經讓我驚艷,沒想到大稻埕的範圍那麼大,不僅僅只有為人所知的迪化街與碼頭,並且導覽透過地圖,講述大稻埕的歷史變遷,從最初開墾到後來進行國際商業往來的進步,市街的發展,產業的發跡,交通的變遷,這些故事都讓我對大稻埕這個地方有了更深入、更清晰的認識。其中一個我覺得很有趣的故事,同安人械鬥失敗後搬遷至大稻埕,原本可能是發展最慢,最落後的地區,但因為不同於艋舺排外的作風,用包容的態度接納陶德,才能用茶葉繁榮整個城市。有時候試著擁抱陌生外來的事物,也許可以帶來意料之外的收穫。還有從地圖中瞭解到的許多交通建設,例如原本是鐵路的台北大橋、許多碼頭,都在說明大稻埕從前是一個多麼重要的商業交易核心及文化多元的地方。

走在大稻埕的街道上,看見許多相似的老房子,門上精緻的雕刻、精心安排的屋頂設計,讓人彷彿回到從前,但也要面對很現實的,文化保存與利益的衝突,雖然老房子是文化資產,需要保留,但老房的主人也許想要的不是房子,而是想要賣掉房子去做更有收益的事,也很高興有折衷的方法出現,可以將老房子重新利用,例如蓋成咖啡廳、餐廳等,在保留文化的同時,創造新的利益,新舊融合以打造雙贏的局面,讓我相當印象深刻。但免不了的,終究還是有些房子會被拆除,只留在無盡的回憶,令人不禁感嘆城市發展中犧牲的事物,未來一定會有更多諸如此類歷史文化保留與都市發展的衝突,希望我們能夠正面處理,將損害降到最低。

離開大稻埕的路上,內心竟有些惆悵,唏噓曾經繁華需鬧的街道沒落,遺憾歷史文化的式微,但也感動著還有一群人在關心著這片土地。

 
 

一進到展區,便看到牆上寫著「找家」,第一次自己看的時候並沒有多想,快速的看過就走掉了,整個展覽看完後感受到的是自然的奧祕,是對於廣大世界的嘆服,對生態更加了解,對聖命更加的尊重,也相當佩服創作者的想法與創意發揮。但更讓我印象深刻的當然是老師講解後的各種思考,除了上述說到的那些,老師讓我們思考自然是什麼,家又是什麼,活到18歲以來我還

並未深思過這些問題,有人說自然是人造的東西,那如果是用自然材料造出的東西,又怎麼會不自然呢?自然和人為是對立的嗎?幾經思考後我認為這基於每個人訂定自然的範圍不同,認定的意義不同,也許有人認為自然僅限於綠色的山林,潺潺的溪水,蟲鳴鳥叫,也有人認為宇宙存在的萬物便是自然,也有心靈上的自然,沒有一定的對錯,但是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另一個問題也很有趣,何謂家呢,我認為是個熟悉並可以感到舒服自在和安心。當然這也是答案個因人而異的問題。

我也很喜歡結尾的分享時間,雖然是同一個展覽,同樣的流程,但每個人最有印象的展品都不同,感受也不同,有人對動物標本感到驚奇,有人對路殺的石虎感到震撼,有人對海裡的塑膠汙染感到悲哀,這樣的分享時間很有意義,我很喜歡。

那麼這個展究竟為何而辦,核心理念便是希望能夠重建人與自然的關係,不再將人類與自然分割,如同下面這張看似有些荒誕但又讓人不禁嚮往的圖畫一般。

 

brok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