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新竹尖石走讀

· 2021跨域走讀行動課程 新竹尖石

 父母都是山林愛好者又長於新竹的我,尖石山區的原住民部落自然而然成為家族旅遊地點常出現的選項,雖然不陌生,但山林並不像遊樂園類的普通景點──聽到要去第一次樂不可支,第二次略露興奮,第三次頷首同意,第四次已經想提出備案──山林似乎能滿足人無限的好奇心,每次造訪都能有令我再次驚嘆的發現。這是我第四次走過錦屏橋,聽泰雅族的故事,雖然依然不能認同找一個外族人當減少己身族群傷亡替罪羊的方式,但已經能慢慢理解為何會產生這種解決衝突的辦法,它已經比很多民族動輒留下屍橫遍野的沙場好的多,族人也盡力為無辜受難者致上尊敬感恩之情。 

broken image

SBALAY的和解儀式更讓我們看到泰雅族對和平相處之獨有一套,芭翁說:「大家一起喝了這一口,也許先前祖先雙方有過什麼樣的過節,這刻都和解,接下來相處的時間內,我們是一家人」,這杯小米酒,敬山林,也敬彼此。藉由SBALAY修復、療愈本或有嫌隙的關係,泰雅族傳統文化中所映照出的豁達與智慧令人敬服。而聽著他們提起今年收穫,產量只剩一半,價格卻增加了七成,明明0.5*1.7只剩0.85,若我們突然某年薪資減少了15%,就算不到處抱怨或直接找上級理論,也會焦躁地發愁如何節約開支。但老爺爺的臉上卻不特見憂色,除了農民的收入起伏本來就較受薪上班族大之外,我想也是因為他們將更多注意力放在至少農作價格有變好的層面上。 

broken image

山地小農所需克服的課題非常多,水蜜桃、甜柿格外品的滯銷就是很明顯的例子,當前使用的禮盒策略,雖然單價比之前整批賣給大盤商好上許多,但在「不完美」的占了大半的情況下,並無法為農民增加多少收入。禮盒既為送禮,外觀此因素在消費者選擇上會變得比一般買來自家食用來的佔比更重。但自然農法下生產的水果表面有些瑕疵幾乎是無可避免;加上部落人力有限,處理完禮盒銷售後剩餘的精力不足以支撐為剩餘的格外品額外發想,都使的調整策略的必要性迫在眉睫。隨著永續發展、環境保護的觀念抬頭,超市中不只有機產品長保一席之地,劃分給有機轉型期或自然農法種植的區域也有漸漸擴大的趨勢。顯示愈來愈多人願意支持在地小農,即使需要付出稍高的價格。如果將目標客群轉向這群人,重新訂定銷售策略,不管是直接將農作物直接賣給有機超市或製作成果醬、果乾等農產品提高附加價值,或許能更有效地改善當地小農的生活。 

broken image

芭翁的小米博物館一方面讓我看到臺灣也有人為全球糧食危機預先籌謀,世界作物愈來愈單一化,等於我們將所有賭注押在單一作物上,而臺灣的糧食自給率只有31.7%(2020)更是將籌碼都放在別人身上,為餐桌上的食物供應藏了更多的不確定性,芭翁想保留能適應不同環境的小米品種,為不幸糧荒後多增加幾個選擇。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重振泰雅族文化。小米是原住民部落的傳統作物,更是泰雅族文化的經典代表,但幾十年來愈來愈多部落放棄小米的耕作,轉向經濟價值更高的蔬果,雖然也許是不得不向資本主義低頭的選擇,但同時也倒映著泰雅族文化沒落的現景。在地性的消失、全球化的影響層面之廣到偏鄉反而體悟更甚。恢復部落種植小米的傳統,等於讓族人再一次重回泰雅族文化的懷抱。全球化的衝擊下,我們仍須守住自己的根,芭翁為之付出數在的努力不禁令我反思,倘若泰雅族要拾回的文化代表是小米,那在育我茁壯的這片土地中是不是有什麼是我應該時時記住的呢? 

北醫醫學三 許可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