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北藝大 電影一 陳以恩
這學期的第一次走讀,始於大溪這座隱身於綿延山中的城鎮。一早轉了好多趟車好不容易來到大溪,行程還沒開始便已經累到想打道回府,然而看到老師和麗雲姐精神抖擻的迎接我們,又感覺身體被注入了不少能量。從公車站走到六廿四故事館的路上,恍惚間有種穿越時空隧道之感:一下車映入眼簾的是台灣現代郊區的典型寂寥樣貌:門可羅雀的店面半掩著鐵皮拉門、土狗慵懶的趴在馬路中央的雙黃線上。但走到普濟路路口時,卻開始看見一些古色古香的小吃店,再轉個彎便是整理的非常完善的博物館群,由人文薈萃的公園團團包圍。頓時覺得大溪像是一個驚喜包,要打開才知道裡面賣的是什麼藥!
一個觀光區可以規劃出動線完整、內容豐富的博物館群,顯示出這個地區歷史的淵遠流長,也象徵台灣近年來對於古蹟修復與記憶傳承的重視。大溪位於封閉的山谷河階上,陸路交通不便的特性使這個曾經風光一時的山城在河運消失後迅速沒落,卻也讓這裡保留了非常完整的傳統文化與建築。沿著崖線前行,我們看到日治時期、民國時期等不同政治氛圍下建造的建築,各個都別具特色,經過地方政府整理後也成為歷史故事的載體,呈現著大溪百年來的社會變遷。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日本警察宿舍四連棟中的大溪歷史館,裡面的展品都非常的接地氣,像是原先放在家裡的椅子、祝壽神的論流規則,種種都可以看見曾經生活在這裡的人的生活樣貌。
在春天的早晨走在大溪實為一件非常愜意的事,沒有觀光區的喧鬧感,而是多了一分自然與人文氣息交融的恬靜。午餐時間我們進到熱鬧的老街吃飯,又看見了大溪的另一張臉,這樣的大溪有些吵鬧、有些俗氣,卻不可否認地是大溪重要的觀光收入來源。觀光商業與文化保存同行共進,相信將會是大溪的未來經濟發展的有效策略。
午後回到麗雲姊家聽她講她在退休後來到大溪居住的故事。她的故事真的相當迷人,因為婦女常常被家庭綁住,即使在孩子長大、有時間後,也不一定能真正自由自在地完成自己的人生清單。但她選擇勇敢出走,先去各地打工換宿試水溫,嘗試不同於都市的農務生活,最後選擇定居最喜歡的大溪。我相信麗雲姊極具親和力的個人特質在她要適應新環境新社區時有很大的幫助,或者說這是相輔相成的,是這段找家的經歷讓他變成如此柔軟、熱情又勇於嘗試新事物的人。相對於過去參加教育旅行或是導覽行程所遇到的任何導遊,她真的是個能讓人真心喜歡上的人,進而喜歡上她所愛的這片土地。她的故事讓我看見如果認真生活,人生有一萬種可能性,我不會預料到五十歲的我將以何地為家,又將過著什麼樣的生活,但我相信我會一直在這個找家的路上前進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