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用泰雅族的眼睛看山林 

北醫藥學一 楊紋孺

白茫茫的霧氣彷彿青綠山林的面紗,一下車深吸一口氣,清新的空氣和些微的水氣侵入鼻腔,全身的筋骨都為之展開,令人心曠神怡的景色圍繞在四周,讓人心情愉快。

broken image

來到尖山泰雅族部落,芭翁老師帶著我們做了第一個儀式—和解儀式sbalay,這邊的和解並不是原本認知中的爭吵後和解,而是象徵彼此的包容與接受尊重,聽著芭翁老師口中唸的泰雅族語,口中喝下的小米露,灼熱的感覺順著喉嚨蔓延而下,好像感受到了自己也成為這邊的一份子,將我帶入泰雅族民的視角,而不是以外人的角度看這個部落。

錦屏大橋上的浮雕,讓我們可以看見泰雅族人的生活樣態,他們的文化背景,神話傳說,曾經的衝突歷史。最印象深刻的是刻著一排人頭的浮雕,在還沒有認識這個文化以前,我只知道出草,只膚淺的認為這個行為只是獵人頭,但在經過老師解說後才知道,當部落與部落的獵場衝突,侵犯到彼此的領域,才需要透過派出勇士執行gaga ,也就是執行泰雅族法律規範這種方式,用小的犧牲化解大的衝突,因此帶回來的人頭是會受到敬重尊敬的。還有浮雕上織布的女性,圍成圈跳舞的族人,都讓人不禁想像從前純樸的泰雅生活有多麽自由美好。

broken image

連綿的山巒映入眼簾,雖然外貌都一樣,但不同的角度賦予它的意義也不同,從前我們只看到一片又一片的樹林,但站在尖石,透過老師的解說,我用一雙泰雅族的眼睛看山林,看見了他們的大冰箱,這些青綠的樹木、翠綠的竹子、滿山的果子、野豬、山羌⋯,都是他們從前的生活資源,在不同的季節運用不同的材料,了解這座山的環境,了解四季的變化,了解動物的生態,才能打獵,才能活下去,這些都是泰雅族原本擁有的智慧,但隨著都市文明的發展,政府的政策開始影響到他們的生活,大冰箱被層層嚴格的法令封起來,泰雅族對山林日漸生疏,文化逐漸消失,森林知識式微,他們的傳統越來越難傳承。還有想要入侵山林河水的種種建設案,焚化爐、水庫⋯讓部落的居民要為了本應屬於他們的,乾淨的土地而抗爭,保護部落的寧靜,守護自己的家園。這些都是現代建設與發展下人們很難看見的犧牲,山下需要山上的自然資源,山上也需要依賴山下的資源,大家都懂的要相互尊重,包容,但實際做起來還是會有所犧牲,該如何權衡,如何達到平衡,都需要好好思考。

坐在小卡車上沿著有些崎嶇的山路往上爬,讓人聯想到還小的時候坐在阿公的大貨車上爬上橘子山,一起採收阿公種的橘子,令我不自覺的漾起了微笑,住在純樸的山上也是別有一番趣味啊。但這路確實是有些難走,老師也提到山上的投票率會比平地高很多,讓我又再次翻新了認知,應該說我沒有思考過這些事情,原來是因為政治會影響對山林的開發政策,他們決定了哪裡的路先改,哪裡的水電先修,投票出來的人左右了這邊的生活環境,但待在都市生活的大多數人,習慣了開發完整的城市,也不太會思考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也就更加不在意政治。

到了芭翁老師的小米田,體驗了嶄新的踩小米,煎小米粉做的鬆餅,有趣又富含意義。現在真的很少看到小米製的食物,更別說是將小米作為主食,但為了將小米文化傳承,將失去的語言、文字、儀式、小米田中的生物找回來,即使經過好幾年的失敗,也要將小米復育的精神令人為之動容。小米田也不是只有小米,還有龍葵、地瓜、小洋蔥等⋯,跟現在的大規模種植經濟作物完全不同,相較於那樣的種植方式,均衡種植當然才是對於環境較好的方法,種作物同時,也是在種生態。

學習那些植物的泰雅族語時我有特別深刻的感受,之前在上植物學相關的課程時,老師用一頁頁的簡報講義告訴我們植物的學名、品種、作用,給我們看植物的長相,但我在考完小考後能記起來的沒幾個。但在站在小米田中,我聞到了龍葵的味道,摸到了葉片的觸感,看見了植物在風中搖曳的樣態,這些感官的經驗都連同他們的泰雅族語深深的烙印在我的記憶中,我想這便是走讀的力量吧。

躺在教會的通鋪,聽著教會傳出的細微歌聲,呼吸著山上清新的空氣,腦中回憶著一天的旅程,進入了夢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