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地方創生

陳信實_文

地方創生

「地方創生」這一名稱發源於日本,其中心思想是「產、地、人」三位一體,一句話來說,就是希望地方能結合地理特色及人文風情,讓各地能發展出最適合自身的產業。 

地方創生的理念在台灣早有實踐,地方創生的推行在台灣並非從無到有,數十年來,各地蓬勃發展的社區營造可說就是地方創生的雛形。社區營造最早是由政府政策所主導發起,藉由在各地推行社區發展,不僅凝聚了社區居民間的意識,也喚起了其對公眾事務的關注。

隨著社區營造的發展,或者注入了各地文化特色的元素,或者居民產生了自發性的參與,使得某些社區營造脫離了官方色彩,取得自身獨有的生命力。 況且若不能善用各地方的特色,那麼所生產的服務或產品也無法具備高單位的附加價值,現實面上也無法給予投入的人們較好的薪資或是勞動條件。所以,「因地制宜」,不僅是地方創生的發展口號,也是讓其能夠永續經營的核心理念。

 這次我們就要在新竹的尖石泰雅族的家園,小米方舟團隊用當地的故事,成為探討當地的地方創生的案例。

深度探索_泰雅族人的大冰箱

小米復耕牽動的記憶與技藝,我也講到我所鍾愛的泰雅家園,特別是尖石這個地方。講到地方創生,似乎大家都只認得司馬庫斯。—林益仁(2020)

 在去司馬庫斯的沿路,遊覽車是必須開過幾十個泰雅族的部落,這些部落對於遊客都是沒有名字的部落。小米媽媽Pagung所在的田埔部落以及傻瓜農夫夏禾的煤源部落就很少為外人所知,但田埔是一個蕃茄鄉,她所生產的黑柿蕃茄佔台北的果菜市場的一半的量,而煤源部落也有許多精彩的歷史與故事。我非常同意台灣好的執行長所說的,我們需要慢經濟。

只有慢下來,才會看到沿途的風景與人文。可惜了,去尖石司馬庫斯的遊客。小米方舟團隊一直認為去司馬庫斯至少應該三天,用兩天的時間在司馬庫斯以外的部落間好好暖身,了解泰雅的風情與文化,然後再用一整天慢慢地從泰雅的眼光認識這片充滿了人與自然互動經驗的歷史森林。讓我們一同探索泰雅族人如何因地制宜,發展出獨特的文化與生活型態,而生態觀點又如何融入泰雅族人生活,並體現於特殊技藝。

自然農業_傻瓜農夫聰明蛋

夏禾早期是至善數位網夢團隊的一員,接觸了自然農法後,結合了向部落耆老請益得到的在地知識,以及自己的鑽研創造,走出一條自然農業的實踐之路。近年夏禾和林益仁老師推動的小米方舟團隊合作,並在去年開始與政大的USR-Hub團隊協力,發展具農業生態教育功能,同時建立生計經濟模式的部落教室。本堂課旨在透過進入傻瓜農夫的自然農業裡,看見其對於生態的概念、定義、使用,以及到底「什麼是食物」? 

我有幸認識夏禾多年,也一路看到他的努力。雖然這條路不好走,但他的傻勁,養出了健康有機的「聰明蛋」,昨天聽到夏禾分享,說到他發展出一種利用培養微生物長滿田間表面,可以抑制雜草生長,又可以不使用塑膠批布,達到更進一步的環境友善方法。—官大偉(2021)

broken image

小米蛋捲_小米媽媽的使命

Pagung 是泰雅族,居住在新竹尖石鄉的田埔部落。過去小米一直是泰雅族的主糧,山裡自給自足;泰雅族的童話神話裡,從來不缺小米的影子。日治時期,日本人命令族人改種稻米,地形不對,土地不對,但強權就是不講道理。強權離開後,又來了資本主義。種植番茄、高麗菜等價錢賣更好,整山遍野於是都種起經濟作物來。歷史背景展現了被深深影響的小米文化,其發展、語言、飲食習慣、社會組織走向等,皆可透過小米來回朔⋯⋯ 在小米種植斷了三四十年後,Pagung卻在五、六年前,決定要復興中斷的小米種植。

她從台灣各地尋找小米種子,在別人潑冷水下堅持慢慢嘗試和摸索,現時約搜集到大約四十種。因為她的堅持,也勾起了族裡老人家的塵封回憶,開始分享起過去的種法和故事,故事又再一次延續起來。小米終於回到山裡去,除了喚起族裡的傳統記憶,他們也回應現代社會,推出新品_小米蛋捲。

 小米方舟賣蛋捲的收益,主要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補貼賣蛋捲的行政需要;第二部分則是給小米田的主人與管理者; 第三部分則是給這些年長的部落婦女。他們在整理小米的過程中,由於工作量不大,也不趕時間,反而有機會回憶一下兒時種植小米的甜美記憶,所以這塊小米田也成了他們的長照活動筋骨的地點。有別於醫學常規的治療方式,在小米田裡,土地、小米、農人等生命之間正在互相照護並以此獲得療癒。

broken image

體會_親自來一趟吧~!

在新竹尖石鄉,看見有小米方舟團隊與守護土地小農們,可以了解在資本主義的架構下,仍然存在著各種的縫隙,在這些縫隙中有著許多重建人地關係、重拾勞動價值、找回集體合作之意義的努力。 而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如何讓食農教育更進一步進入到大學校園? 要怎麼讓部落的自然農業、友善農業得到穩定的支持? 這些提問,我們可以再到山上親自的認識與走訪瞭解人與土地的故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