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雨都雨我

林禹寧 -心得

  我得說,生態與環境永續發展這門課著實給了我一段難忘而有趣的回憶,也大大顛覆了我原本的想像。

 

  學期初時,我和朋友選了這堂課,那時候的想法是覺得這堂課感覺很輕鬆,還可以出去校外教學,踩踩點,應該也不會太累,何樂不為呢?但實際出去這兩天後,我認為其的意義遠遠超過我原本的想像,也讓我了解到老師所說的「家」的概念,和老師想要推廣「家」的精神。

 

  出發當天,我就經歷了一個很久沒遇到的困擾,早起!因為捷運轉客運的點離我家不是很近,因此歷經一陣兵荒馬亂後,我才終於成功到達基隆。但當地迎接我的卻不是風和日麗的天氣,而是綿綿細雨,如同我當天早晨頹靡的精神一樣……。海風吹拂,我和朋友兩個人縮在探索館外顫抖不已,那時候真的一度覺得自己有辦法捱過這一天嗎?但一進到館內,等助教們清點完人數後,我又被探索館內的基隆樣貌給深深吸引住了。經由杏實主角的解說,我才知道以前的基隆到底有多人聲鼎沸,其中最讓我驚嘆的部分是杏實助教提到,以前有新船下水時,船工就會有開船儀式,在船上撒麻糬,下面的人就會用各種各樣的容器去接,甚至是把雨傘反拿來接麻糬,看到影片中有如過江之鯽的人群,即使我那時並不在,也似乎能夠理解以往的基隆到底有多麼興盛,而如今的基隆跟以往比起來,似乎略顯諷刺。同樣的,老師在兩天的行程也都有提到,像是我們走到廟宇的時候,老師看著略為空蕩的港內,向我們娓娓道出以往這個港內塞滿了船隻,人們甚至可以從船上跳來跳去,就到達了對面的渡口,還有以往基隆的漁會十分大幢,裡面還備有浴室可以讓漁工上岸後洗澡,尤其其用的磚頭也很特別,有十三道凹痕,可以讓上空飛行過的飛機無法辨識那是一棟建築物,而如今的漁會卻是一小棟建築,似乎也是以往和如今的強烈對比,讓我對於此點有些感嘆。台灣很多地方都是以往很興盛,隨著時間推進而慢慢衰敗,但以往我不會如此深入的去了解一個地方,自然不會有太多的想法,就如同一個走馬看花的路人,搭著車經過就沒有了,但是實際一步一步走訪基隆後,我似乎也和當地產生了一些連結,即便那不是我的家。

 

  行程中另外一個令我驚艷的部分是前往潮間帶,因為我們剛好碰上下雨的天氣,當天的風浪也挺大的,當聽到要去潮間帶時,我內心是覺得應該只是靠近然後踩踩水而已,但老師的舉動顯然不是這麼簡單的,一進到潮間帶,老師就不知道從哪裡掏出海菜讓大家吃,還提醒我們要把褲子拉到膝蓋處,因為我們等等要涉水往前進,我當時的心情真的不能算好,原因是我其實沒有很喜歡在室外的下雨天,那會使我感到很焦躁,尤其涉水時褲子緊貼著皮膚,有種奇怪的濕黏感,但這種心情隨著我和朋友扶持前進,逐漸深入後,奇異的消失了!看到那些居住在潮間帶的小動物,和潮汐拍打的聲音,以及海水鹹濕的味道,我似乎平靜了下來,和大自然逐漸融合,尤其在我和朋友看到一直約莫手掌大小的螃蟹時,我甚至有種還好今天此時此刻我在這的感覺。而此行的最後,我們來到了一座岩洞,老師讓我們坐在那閉上眼睛,傾聽聲音一分鐘,那一刻,我有一種腦袋被重整的感覺,我只能說,雖然起頭時我的情緒可能不是最佳,但最後卻是感到滿足而開心的,甚至有一瞬我覺得我歸入到了基隆,這個依山傍水的「家」。

 

  到了第二天,老師一早就帶我們去了他的家,正濱長老教會。老師在介紹建築的同時,也說起了一些小時候的回憶,其中最讓我記憶猶新的部分是老師到頂樓時所說的故事,那是身為牧師的老師爸爸當時為了把教會移到地面上,於是剷了山坡蓋起教會,周圍也應聲而出其他的建築,卻導致後來地區發生土石流,甚至還被告。這讓身為生態學家的老師似乎並不是很認同,但我詢問過我的爸媽後發現,其實在那個年代似乎很多人都會這樣做,就以我外婆為例,他那時候也有多往後山坡挖,就為了讓廚房空間大一些,最後卻引發土石流,導致家裡的鍋碗瓢盆什麼的都衝了出去。我想在那個年代的常態,在現代卻有些環境保護上的疑慮,就像是很多事情是一體兩面,我們有時候要權衡輕重,最終走出一個較為全面的選擇。以我的觀點去看,教堂的遷移的確有些疑慮,但最終的結果應該是利大於弊!而接下來參加禮拜和中午的聚會也讓我對長老教會改觀很多,以往我碰到的基督徒都是非常虔誠,甚至讓我很多地方無法認同他們的思考模式,但這次遇上的人雖然同樣虔誠,卻不會給我那種隔閡的感覺,還有一種上了一堂課的想法。

 

 最後的最後,我們需要前去和平島購買各種各樣的海鮮,並且自己揪出麵疙瘩來煮晚餐!我們這組抽到的是魚類,在前往魚市場的路上,老師也給我們講了很多關於港口的舊事,像是賺大錢的漁工會直接攔車去北投享樂,因為他們不知道下一趟自己能不能回來,又或者如今美麗的彩虹屋是以往的修船廠,地上滿是油印,老師甚至還摔了個跟頭,沾上滿身油污,著實有趣。到了魚市場,我們在比價之下成功買到了兩隻魚,分別是黃金鯧和石斑魚,但因為跟魚販溝通不良,我們只有問出這些魚是阿嬤早上跟人家買來並且是養殖的,甚至我們最後沒有成功讓阿嬤幫我們去魚鱗和內臟,得自己上手做,也算是一種全新的體驗,也是頭一次瞭解到桌上香噴噴的魚到底需要耗費多少心神去處理,但這項活動也成功讓我和北藝大的同學聊起來,不像前一天我們是各玩各的,今天反倒融合在了一起,也更加了解北藝大學生的一些事情。

 

  我想這趟旅程讓我收穫的事情非常多,不見得每一件事我都有敘述出來,但比起普通的校外教學,這兩天勞累的大腿肌和走過的所有路都是非常有意義的,若非要用一個形容詞形容這趟旅程,那我認為絕對是大起大落最為合適。不管是心情上的,基隆往昔的景象還是體驗的每一個行程,我們似乎總有一些變數、有些改變,但最終還是有解決之道。這趟旅程後,我想我也會想像老師一樣,去了解自己家的周邊和以前發生的事情,我想循著這樣的脈絡,我應該能更體會到「家」的歸屬感和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