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關鍵字報告

《像山一樣思考》了解之後的療癒《1493》全球化與全球化思維

北醫醫文所 李煜盛

· 2021跨域走讀行動課程 關鍵字報告

 

《像山一樣思考》了解之後的療癒 

broken image

  去尖石泰雅部落那天一上山老師就送了我們這本書──《像山一樣的思考》,封面就寫著,療癒你和人、自然、生活,以及自我的關係,這句話吸引了我的目光,療癒你和自我的關係,在醫療場域中我們與病人之間的關係,扮演著療癒者與被療癒者的角色,而這樣的關係又是如何突破界線,療癒到與自我的關係呢? 

  剛開始看這本書以為是一本心靈雞湯的書,裡面有散文、新詩還有禱文,夾雜了許多作者對自然環境的想像,可是看到最後發現這本是一本工具書,教導我們透過換位思考去替那些不能發言的生物或者無生物說話,再重新學習到說話的能力之後,我們最終可以替自己說話,再與自己和好。 

  而這樣療癒的過程,用我自己的語言將其轉換,就是一個了解的過程,透過換位思考,我們了解彼此與彼此和解;而這樣的了解同時也是一個過程,只要一但了解之後,就再也無法當作視而不見;我們能了解我們給予的,也能接受別人返還的,我們能了解我們造成別人的傷害,也能學會衷心的道歉與被原諒。我們像山一樣思考、像河流、文化、歷史、病人、貓一樣思考,我們像自己一樣思考,我們了解我們為何哭泣、憤怒、悲傷,我們了解自己,我們原諒自己,我們療癒自己和自己的關係。 

 

《1493》全球化與全球化思維 

broken image

  帶著書去假日人滿為患的早餐店,點了我最愛的假日早午餐,讀得津津有味的時候餐點剛好送上,正準備大快朵頤的時候,看著一旁闔上的書,一盤看起來簡簡單單的早餐,突然好像變得不那麼簡單。 

  【本店豬肉來自台灣】幾個大字就在我抬頭可以看見的櫃台旁,德式香腸來自是台畜肉品、生菜來自雲林、薯條番茄醬芥末醬是美國、咖啡豆則來自巴西、吐司是台灣麵包店做的,但是麵粉?台灣應該沒有產小麥吧!越想問題越多,忍不住google了起來,台灣居然有產小麥!! 

台灣種植小麥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元朝時期,日治時代開始有規模地種植小麥,1960年代達到巔峰,栽植面積曾高達兩萬多公頃。但其後漸漸不敵價格低廉的美國麵粉,本土小麥節節敗退,栽植面積大幅下修,1997年本島僅餘20公頃麥田,還是靠着提供釀酒原料給金門酒廠製作高粱酒,才勉強在台中大雅一帶留住小麥種原。 

端傳媒-清明穀雨:台灣小麥的復興之路 

  就像沙拉盤上的那一粒玉米,這個在拉丁美洲被當作主食,連飲料都是玉米汁做成的,從1492年哥倫布大交換後,在四十多年後被傳入亞洲,在一百年內就已經傳遍了整個中國。除了原料之外,那技術呢?食用方式呢?怎麼知道咖啡要先磨粉,進行沖泡之後,喝下這個另外一種形式的豆漿?這樣的技術是從哪裡來的?身邊周遭的事物都有多層意義,一切變得不同以往那樣理所當然。 

  而書中進一步推演,物種交換導致瘧疾的傳播,進而鋪陳了殖民的道路;白銀的交易進而影響了中國的經濟,造成通膨問題;橡膠也導致了工業革命,進入了現代化的社會;小時候在看「蝴蝶效應」的那句話「一隻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可以導致一個月後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覺得不可思議,若用全球化的思維,卻又變得如此合理。在這個一支手機的原物料與技術跨遍全球的時代,擁有全球化思維去思考牽一髮動全身的全球化運作,已經變成我們這代人必修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