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走讀後的思考@大稻埕

北藝大音樂系 110711025 鍾易修

關於走讀的體感

走讀作為一個我不甚熟悉的名詞,該怎麼定義呢?對我來說,是一群人在實際的場所中,學習這個場所的歷史與現在;在這次大稻埕的走讀當中,則是聚焦在兩位醫師身上,從大稻埕這個場地出發,去思考個人與人群之間的關係。所以在這樣潛在的命題之下,我覺得除非同學們可以預視到這樣的關聯性;否則大部分的講座、導覽,都會像是各自為政毫無脈絡的事實,東一塊、西一塊的在一整天的時間中被拿出來討論。這是我對於大稻埕這一天的走讀最大的批判:對於地域與人文的連結,或許難以透過如此疏遠的導覽建立出來。

圖一

broken image

上午(黃玉階)階段的導覽模樣,這個階段是相對步調較穩定的

當天兩位導覽員我相信都是經驗豐富、知識量也很夠的人,大部分走讀中我可以感受到他們殷切地想要分享的意圖。不知道是不是我個人當天的精神狀況或者體力狀況分配不好,我認為兩位導覽員都有演講步調不佳的問題;我們不能要求在走讀時,所有交通時間(點到點之間)、所有景點都能在完美控制的時間內搭配上剛好的講談內容,但過多的停頓(好比在某個點所有人停下站著開始聽十多分鐘的知識點),造成的是注意力的匱乏。我可以理解部分景點就是無法進入內部探索,但如果都到了現場,所呈現出來的演示方式仍然是觀者一邊、講者一邊,所有人呈現物理上停滯狀態的灌輸,我認為就算在教室中也能達成類似的效果。

圖二

broken image

下午(蔣渭水)階段導覽時,天候不佳隊伍拖長,部分同學已經在看不到導覽員的騎樓處休息

回到「連結」這個概念,我會期待走讀本身的行程具有更多細部的脈絡。我當然可以理解大稻埕的一天分成兩位人物,這兩位人物與地方上的互動這件事本身是具有脈絡的;綜合上一段對於敘事、演講步調的掌握,細部的脈絡應該是每個點到每個點之間必須要有更充分的理由。好比我們可以經過波麗路西餐廳,也可以經過渭水驛站,這兩個點要如何安排先後順序,以讓學生理解時代的脈絡或者不同景點之間的關係性,是值得被探索的。現實生活大部分時間都顯得凌亂和隨機,我會希望走讀作為一個學習型態,可以超乎日常進入一種有序的敘事邏輯。

大橋頭站、機車瀑布

黃玉階與蔣渭水

圖三

broken image

機車瀑布

圖四

broken image

天橋

一整天的行程從大橋頭站開始,從大稻埕站內部一直到出站這一段的過程其實跟日常還是非常緊密的。我們在導覽中可以得知太平國小、永樂國小與周邊學區等等的歷史關聯,在這兩間小學之間有一個地方人士捐贈的天橋。離這裡的不遠處是眾多通勤交通族的要道,機車瀑布;高速道路連接新北市與臺北市,新北市有較低房價與稠密的人口,每天早上透過這條道路將勞動者們運送到臺北市中心各處。這樣的人口移動,呈現出來的是一種生存的精神;而兩間國小附近的市場,眾多老年人口購買菜肉,那是一個對比性極高的生活的精神。

圖五

broken image

豆花店與(重建)醬菜店

圖六

broken image

渭水客棧中大安醫院模型

如果把歷史分成會被記名的大人物跟不被人所知的小人物的話,黃玉階不會是任何一種。從我們所看的紀錄片中可以得知,關於他的文獻跟資料一直都存在,他也不是沒有貢獻的人。經歷了後代的資料整理,我們看了一部非常精緻的紀錄片,裡面甚至有演員重現的片段(這大概是整天裡面組織性最強敘事最明確的部分);紀錄片中再現出來的醬菜店,也在大稻埕城區中保留下來,旁邊則變成紀錄片導演開的豆花店。當天中午跟朋友吃了豆花和旁邊巷口的魷魚羹,黃玉階的社會運動的身影轉接到了尋迴偏鄉的豆花車,把文化跟豆花結合在一起教育下一代。

蔣渭水的話是會被記名起來的大人物,我們走訪了他生命中以大稻埕為據點的幾個場景,有些看得到遺跡、有一些連遺跡都看不到了。渭水客棧裡精美的圖表、道具陳設普及化了很多關於他的資訊;我會傾向把它想成一個定義更廣泛的醫生,但在社會運動的立場上,他跟黃玉階幾乎難以區分成就高低。在渭水客棧貳樓,大安醫院的微型模型我看到了許多身影;那讓我想到蔣渭水在某個時刻應該也是跟我們一樣渺小的、跟黃玉階一樣無名的,跟微型模型一樣脆弱受人檢視的。

結束

圖七

broken image

拉麵本人

整天行程結束我跟同行同學去吃了西門附近的拉麵,我們等了快一個小時、進場吃了二三十分鐘。時間就像是這樣流動,有些時候回報與付出完全不成比例;濃郁的湯頭中我彷彿吃到經歷日治時期後的台灣人,跌跌撞撞找到民族性的歷程,每一步都小而不成比例,但是我們還是走著。在走動中,我們也同時思考個體與環境家園的連結,那樣確立邏輯的過程,是讓我們特別的地方;才是走讀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