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家應是最熟悉的地方 

北醫 楊昌群

· 2022線上課程 【家園的想像】

 

這次的課程因為疫情緣故,很可惜不能到老師的家園做實際的探訪,但老師透過這一系列課程以及有賜於現在科技的進步,能夠用街景帶我們身歷其境,繪聲繪影地描繪自己最深刻的家園印象。

第一堂課我因事請假,而在第二堂課中老師以google earth程式作為開場,介紹自己的家-基隆,光是路名的由來就做了大費周章、詳細的說明,一開始不免讓我感到困惑為何連路名也要如此糾結、窮追不捨的找出答案,但經過整堂課的吸收與理解後,我想我已知道了答案。透過老師細細道來家鄉的特色與文化歷史,不難感受出老師對自己的家鄉,曾經生活的那塊土地,是有高度的了解的,不僅僅是日常生活的觀察,對於過去的歷史脈絡,產業的興盛與式微,都有自己深刻的見解與體會,儘管在十九歲時全家就已經搬離基隆,因此對自己的家鄉如同異鄉般的不熟悉,但在因緣際會下決定搬回基隆,重新認識最初的家,感受這塊土地的樣貌,也印證老師所說:家不一定只是一個點,更可以是多點串聯交織成的一縷線。而老師的分享也不禁令我反思,如果今天在台上,要與大家介紹自己的家的那個人是我,我會如何分享呢?能夠像老師一樣如此鉅細靡遺的侃侃道來嗎?說來慚愧,我想我對自己的家園,需要有更高的認同感與認識,孕育我的這塊土地,是如何形成、把一部分的我給塑造出來。老師提到過去他那一輩人在求學歷程中,地理歷史課需要背誦很多在中國大陸未曾親身接觸、親眼看過的複雜知識,相對的卻對自己腳下生活的土地不甚熟悉與關心,就連基隆當地學校老師也告訴自己有本事就趕快離開基隆,但老師認為不管是基隆或是台灣,都有它獨特的美。也許過去的種種可以歸咎於複雜的政治與歷史背景。但有一句話我很喜歡,「這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我認為一個溫暖的人,對自己的家鄉應該也要保有情懷,而對於我們這世代而言,我們生活的土地便是這個美麗的島嶼-台灣。

最後一堂線上課的主題回到了司馬庫斯部落,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分享是有關於原住民打獵的習俗文化,老師剛好點到了我,問我照片中排列整齊的骨頭是甚麼?而族人排列獸骨背後的涵義是甚麼?我答可能是獵人榮譽的象徵,然而答案卻非我所想,展示獸骨為的是紀念、感恩這隻動物的犧牲,族人才因此能飽餐一頓,而非炫耀自己的打獵技術,假如沒有做到這件事,流傳著下次沒有辦法打到獵物一說,且部落的傳說更提及獵人死後會和獵物一同走過彩虹橋,意味者化敵為友、和平共處,並對動物有其尊重的方式,這則故事在我心中停留,也使我深省,有些人、原本可能也包含我,將原住民打獵的行為視作一種野蠻的行為,但經過老師介紹,我才知道原住民看待動物的心態是如此的成熟、敬畏及平等,反觀多數文明人儘管不曾親手打獵,但對動物之心卻不一定能向原住民一樣給予尊重而不只是視作工具利用,我想原民面對自然保持感恩的心態是我們都應該要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