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初窺泰雅家園

朱葦珊_文

· 2021山之行紀錄

來到新竹尖石,通常人們會直直邁向位於後山的鎮西堡跟司馬庫斯,殊不知他們已經經過無數泰雅家園。這次,林老師和助教們因為疫情的影響,很用心的準備了線上走讀的影片,讓我們有機會可以一窺這片充滿文化與故事的山林。

[解決衝突的語言] 

mgaga

 這是在錦屏橋上我印象最深的雕刻,圖中有一個人在餵一顆人頭,另一張圖則是一顆顆人頭陳列著。我們將之翻譯為出草,也就是獵殺人類的意思,雖然乍看是原始又野蠻的行動,但mgaga的本意其實是執行法律、道德,是為了解決爭奪獵場的衝突,犧牲一個無辜的人(不是敵人!)進而減少更多的流血傷害。自覺到受了幫助,泰雅族人會餵食人頭並將他們放置在部落神聖的骨頭架上,值得一提的是,獵人對待被獵食的動物也有類似紀念犧牲的方式。 

雖然老實說,我還是覺得獵殺人類這件事過於殘忍,但我認為泰雅族人對生命的敬意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此外,吃這件事本來就很殘酷,但卻是必要的,若是人們可以更加意識到進食是伴隨著其他生命的消逝,那麼應該可以減少一些資源的浪費。 

sbalay

 在和解廣場,Pagung提到sbalay這個字,其實這個字我們並不陌生,電影{賽德克巴萊}的後兩個字就是源自於這裡。本意為尋找真相,也是和解的意思,是為了解決誤傷事件而衍伸出來的,兩個族群透過sbalay忘掉之前的衝突,互相認同並接納彼此成為一家人,而在之後的焚化爐事件和高潭水庫事件,泰雅族人也是先sbalay得到共識,進而集體向政府抗爭,爭取他們的權利。 

我非常喜歡sbalay的智慧,在泰雅文化中,常常會出現sbalay,其一是他們深諳人性,是會不斷地犯錯的,所以相對來說sbalay也不是一次就能解決的;此外,他們不只發生衝突的時候和解,第一次見面時、進行小米播種祭時、進山林前也會和土地和解,我覺得sbalay對他們來說不僅僅是個和解儀式,更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可以讓泰雅族人與人、人與土地間更團結。

[小米媽媽] 

小米媽媽Pagung是田埔的文史工作者,因一次在不丹受到其他原住民農夫的啟發,而開始了小米的復育,想知道小米能否因應氣候變遷。雖然小米為泰雅族的傳統作物,但畢竟有三十年的空窗期,所以一開始很艱難,但在小米媽媽的堅持努力和其他部落婦女的幫助下,現在已經可以看到一片綠油油的小米田。 

我覺得這並不只是一個研究,更是一個泰雅文化的傳承,藉由小米的復育找回了一些快遺失的泰雅語言和文化。像是在小米穀倉介紹不同種類的小米,有做為主食的、有營養價值比較高的,也有可以釀酒的,他們在中文都是小米,但在泰雅語中每種都有自己的名字;特別有趣的是,田中有一株被稱作「再觀察」的小米,是部落耆老向小米媽媽下的戰帖,耆老們以前的記憶中有一種小米釀酒非常好喝,但目前在小米田內還尚未找到確定是它的,這株「再觀察」就被寄予著厚望。 

[傻瓜農夫] 

傻瓜農夫夏禾其實不傻,而且還很厲害,除了種植農作物,他還是個敏銳的獵人。夏禾帶我們走入泰雅族的大冰箱,教我們要狩獵不同種類的動物有不同的方式:若是小型動物像是松鼠,他們會找有彎腰樹幹的地方做陷阱;中型動物像是竹雞,他們會在地上設置小陷阱;大型動物像山羌或山豬,就要運用武器先弓後刀,大家同心協力,外加打獵好夥伴—狗的幫助,才能以人類之姿戰勝大型動物。 

此外,山中的植物泰雅族人也非常熟悉,尤其是竹子,不僅頭節可以做水桶、中節可以做建材、尾節可以做舀水器,也可以拿來做趕鳥器,夏禾更發現竹子—微生物—蚯蚓間的生態循環。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微生物,而夏禾卻能把它拿來製作微生物液肥,運用在自然農法中,我想,就是因為有這些知識和經驗,才能將充分利用大冰箱,同時與大冰箱和平共處。 

在雞媽媽的家,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傻瓜農夫在拿聰明蛋的策略。他先將雞媽媽餵飽,才會撿他們的蛋,而且他會跟雞媽媽們溫柔的對話,向他們借過。讓人驚訝的是,雞媽媽真的沒有因為雞蛋被拿走而反抗,究竟是因為吃飽滿足了,還是感受到夏禾對他們的謝意就不得而知了。 

[小結] 

我覺得,泰雅人們對自己的文化很熟悉,也因此對家園有比較深的認同感。透過線上走讀課程,我得知了很多關於泰雅族的故事和智慧,也很慶幸仍有很多人為了泰雅文化的保留與傳承而努力著。希望等疫情結束之後,我也有機會實際走訪這塊泰雅家園,可以親眼看看小米田、射箭綁陷阱,吃完食育鍋,最後再帶個小米蛋捲當伴手禮,那我也不虛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