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再訪田埔蕃茄的故鄉

文_陳葦恬

2020/11/14 再訪田埔部落。

早上搭乘高鐵乘至新竹站,下車後,我感受到了新竹的熱情與溫暖迎接著我。

風超大的,讚喔。

接下來坐中巴前往田埔部落,一路上充滿期待,首先第一站是錦屏大橋,老師讓我們尋找跟食物有相關的石頭壁畫,並且介紹它,我選擇的壁畫是關於過去泰雅族為了將食物保存,將食物放在食物欄,而食物欄放在火堆上,以利食物不腐敗,知道這個故事是因為上次老師有介紹到,對它印象非常深刻。

broken image

接下來我們去了泰雅族部落的和解廣場,普通經過這裡的遊客,就會把這裡當作一個簡單了涼亭與短暫休息的地方,不知道這個廣場背後的故事大有來頭。老師講述了泰雅族對於"和解"的定義與和解廣場的故事,把事情全部說開了,才算是真正的和解,放下過去的傷痛與心結,共同對抗所要面對的。

接下來真正地進入了田埔部落,到了小米媽媽──芭翁的家,上回體驗原住民風味餐就是在芭翁家用餐,芭翁一家人所製作的原住民風味餐每一次都能帶來驚喜與驚艷!

 

這次也不例外,此次所有菜色中我最喜歡的是小米生醃肉,不論是純粹的小米生醃肉,還是炒過小米生醃肉都超級好吃,剛開封的小米生醃肉,小米粒粒分明,醃肉所帶來的微酸口感,味道有些微的發酵香味,吃起來非常有嚼勁,一口接著一口,也與白飯非常搭。而炒過小米生醃肉也完成不輸給前者,與洋蔥、韭菜共同形成一道料理,濃郁的香甜口感,與前者的風味是不同路線,比喻的話,前者是清爽的山林細流,而這道則是剛起霧的山間小路。

午餐過後。

芭翁與泰雅族的長老講述了他們過去成立合作社的心路歷程。

講述了最初主要成立合作社的原因,也為我們講解了農業的難處與進退兩難,農業不只是單單有水、陽光、肥料就可以把田地做好,除了要考量天氣影響,還需要考慮到成本、大型農業機器、把農作物送進市場的運費等。長老告訴我們有些農夫是有貸款在身的,讓我最深刻的一句話是,長老說:他只要家裡的人平安長大、能溫飽,別無所求。樸實與剛柔的想法深深地迴盪在我腦海中。

最初要成立合作社的時候是艱辛的,全部落的人們都願意改變自己所熟悉的農業銷售系統,一路上遇到了許多困難與艱辛,芭翁負責合作社的對外聯繫窗口與整合部落的銷售規劃,也當上了各家庭之間的聯繫者,時而聚集大家討論事情,像是紙箱廠商、貨運運輸與肥料合買,時而教導如何將蕃茄,整個田埔部落的命脈重點作物,打造專屬於田埔部落的品牌,對於蕃茄的品質加以追求,層層把關。芭翁告訴了我們雖然目前合作社成功的運作,但還是有一大步的里程需要摸索與探討,一路走來,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與芭翁跟長老對話過後,我自己很敬佩部落裡的族人們,合眾一心真的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願意改變與離開所熟悉的農業系統,我自己覺得這個是合作社成立成功要點之一,在台北所販賣的所有蕃茄中有二分之一都是來自田埔部落,在台北品嚐蕃茄,有很高的機率吃到的是來自田埔部落的驕傲,想到這一點,就迫不及待的想買蕃茄來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