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從基隆反思自身家園

北藝劇設三 林詩芳

· 2022線上課程 【家園的想像】

原本4月份的基隆之旅,因應疫情的調整,一延再延,最後也沒辦法轉變成線上課程,老師善用了google 地球,一個我好久沒用的東西,相對於國小用的時候,科技的進步真的有差,加上老師的細心介紹彷彿身歷其境一樣。我是宜蘭人,我對基隆的第一印象就是我們兩個縣市基本上都是雨都,但是基隆好像更常下雨,然後我高中同學有一次搭車搭反搭到基隆,再來就是我大學同學是基隆人,他說有一間卡拉ok很便宜,5小時88塊,然後有正濱漁港的彩色屋,這是我對基隆的印象。

透過老師的介紹,說明了基隆屬於靠海,以捕魚為業,許多海港都是在基隆,並介紹了海洋大學的運動場與公園的由來,原來是填海造陸,而且不是用土,居然是用垃圾!是將垃圾壓縮而填海造陸而成的,很神奇!接著陸續介紹了當地景點與生態,印象深刻的是同樣一條路不同路名的關係,原來是因為當時河流流域的原因,各個地區都有其不同的特色,「生命的起源必須依賴水」,水是萬物之源,人們與生態與之共存,並有「家」這個元素,也就是生態人文學的核心,老師很認真的的介紹自己的家園,也會讓我想著:如果是我我會怎麼介紹自己的家?我們會知道哪些地方,都是因為觀光、介紹,但實際認真的體驗生活才能知道這個地方的真實面貌。

因此我試著回頭想我的家園,講到宜蘭,我可能就會直覺:不要再來了。

因為這裡真的充滿觀光客,有時到一種不舒服的程度,我有時也會覺得,宜蘭有什麼好玩的,一直來一直來,加上以前曾在民宿打工,看到各種觀光客有些素質真的很差,我的心中會覺得這裡並不值得這樣被對待,但沒有觀光產業,人又要怎麼生存。

接著回頭想想,說實在我還真的不知道要介紹宜蘭會怎麼介紹,小時候只知道好多台北人來這裡彷彿看到新世界一樣這件事有點蠢,這麼一說有點不禮貌,但現在也會覺得其實只是大多數人在都市叢林裡長大,突然看到一大片平原富有生機,誰不會心曠神怡,在台北讀大學後,我最想念的就是從雪隧出來後望向窗外的景色,以及回程時望向龜山島時觀察他的變化,在頭城只看的到身體和一點點頭,到了礁溪就漸漸露出來,等整個頭與身體分明後,就知道快到家了;那專屬於宜蘭的空氣,宜蘭的海,宜蘭的山,宜蘭的小徑,宜蘭的美食,甚至是宜蘭的雨,那讓每個宜蘭人包裏都會備有一把雨傘,一手騎腳踏車一手撐著傘的雨,都是我所想念的。

其實再想想,我還是很喜歡跟大家說我是宜蘭人,雖然我們在地人總會說「好山好水好無聊」,沒有五十嵐(其實我也還好),沒有各種大城市的連鎖品牌,但他也的確有好玩、好吃的地方,宜蘭始終有他專屬的味道,只是我們在一個地方待久了就會忽略了吧。回頭想我們會有「不要再來了」的想法,可能是因為有太多不是認真對待這個地方的人,我相信也是有想認識這片土地的人,因為我大學同學就很認真的喜歡這裡,我只是希望這個地方能夠被認真對待,或許有什麼樣的方法可以宣導,環境與人文如何永續發展,這或許也是我們需要努力的地方了。

最後,覺得上生態人文學這門課很有意義,上述的想法常常一閃而過,也沒認真看待過,又一次的因為這個機會能將這件事與自己的想法拿出來好好審視,這也是回到生態人文學的根本─「家」,謝謝老師用心的準備課程,認真的介紹並給予學生反思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