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慶幸當初在看到這堂工作坊時有順利地被錄取,因為這堂課比我想像中更貼近大自然;貼近文化。
我從小至今一直以來的夢想,就是能在山林中有一塊地耕種、飼養動物,過著惬意的生活。在現今要完成這樣的夢想可能有錢有閒就能達成了,也就是說,只要取的地權,往後就看自己的內心能不能在山中與環境、與自己對話。 但事實上,我們腳底下所踩得每吋土地,都有屬於他們過去獨有的歷史,但我們似乎不怎麼在意。
這次線上走讀的第二站到了和解廣場,如果小米媽媽Pagung和老師沒有說發生在那裡的歷史,大家想必和觀光客一樣,以為這裡是觀景臺。而因為從兩位長輩中說出的這些故事,讓我透過螢幕的另一端,也能夠對這樣的文化有些微的認識,進而對這個簡單建築的功能與意義產生認同。
Sbalay,這個字背後的字義遠多於「和解」兩字,其中所傳遞許多更深的意涵與情緒是需要透過文化理解才能夠感受到的,這確實是我們在語言學上時常忽略的潛在認知,就像在學習英文或我們越來越少講的閩南語,許多字詞,都是身處在那個文化的人、那樣的語言使用者才會了解,這也是翻譯無法完善的地方。因此,Sbalay其實更透漏了對彼此放下成見與仇恨,對方的認同並探詢真相。當這些都能夠達成後,才有真正和解的可能吧。
而在小米媽媽的穀倉與小米田中,真是讓我驚豔,可能因為我也有收集種子跟種植的興趣,所以非常期待能親自到達現場參觀的感覺。在那裏四十幾種品種的小米,每一種都有各自的用途、各自的名稱與文化,聽完短短十幾分鐘的介紹,也讓我感受到小米媽媽執行這項復育工作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小米為泰雅族最主要的主食之一,透過小米也串連了泰雅文化中最主要的食物文化,以及其與環境、氣候的相互關係,讓這些過去曾經被忽視的重要課題重新被喚醒。
傻瓜農夫夏禾則示範如何在大冰箱中取食,充分展現取之自然並和平共處的精神,值得我好好反思,現在許多人造物品真的是有需要的嗎?其實在自然中處處值得我們學習,不過我們似乎捨本逐末,過度仰賴加工製造,希望透過規格化的成品讓生活看起來有秩序,不過卻失去了與環境和諧相處的基本原則。
同樣讓我敬佩的,是夏禾的生態農法,近乎是完全與自然共存的交互關係,但我到現在還是很難想像,像這樣的自然落菌法取得的產物,能夠在不同的農作活動中運用得淋漓盡致,並且加入新的物質讓循環再生,若在都市想必無法實現這樣的微生態系。同樣是自作聰明的都市人,為了證明自己有能力做得比自然還要好,搭建專屬的廠房、購置專業的設備及買入五花八門幫助動植物生長的添加劑和農藥抗生素,最終還是為求模擬一個與自然相仿的環境,以利自己有好的收益。
那麼,從最根本、最細微的地方開始向自然學習應該更有幫助,這是夏禾在他的農場、雞舍、家園所進行的,也是我看了影片後重新反思的。要建立生態農法,重點不是使用多少專業的設備;哪種特殊的植物或菌株,而是著重在「在地化」,透過仔細觀察生活環境,找出最適合當地、獨一無二的生物,來建立起能夠和諧相生的永續家園。
這堂課,透過特別的人物引導,讓我有更深刻的了解,因為這些不是單純的學理知識,而是藉由講者、行動者、環境與文化之間的緊閉契合,讓我感受到彷彿在這些知識的深處,存在著廣袤的林野,屬於自己的知識也等待我自行去發掘。線上走讀,少了身體觸覺實際感觸以及內心與當地環境氣氛產生共鳴的臨場感,不過藉由老師助教們用心拍攝的影片及講解,還是能感受到泰雅部落小米文化與地景的關係,這絕對是走動式工作坊欲傳達的核心價值,因此我為自己立下目標,未來要實際走訪,更深入了解小米地景與永續發展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