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泰雅人與生態--政治、天災與和解

馬告、櫸木與扁柏的背後象徵與意識

Maqaw (馬告),是調和的香料嗎?一個生態政治的觀點

  我第一部看的第一系列線上課程是討論「馬告」香料的講座,但誠如講師所說,我們的主軸並非是「馬告」本身,而是「生態政治學」。 

  談及生態政治,我便想到了教授在台北醫學大學第一堂環境走讀時所問的問題:「甚麼是家?」而這個問題正好和講師談論之內容高度重疊。「可居之所」是希臘文的專有名詞,但台語的「所在」與生態學習習相關,所以我們也能知道,其實生態與家園的理解和討論是無處不在、時刻存在的。 

  關於原住民與狩獵野生動物的議題我於第一天桃園大溪走讀便思考過。當初是由導覽說起「發豬公」與原住民狩獵相提並論,但當初我並不同意這樣的類比。從後段演講可知,原鄉論述談論的是背後的文化脈絡以及實體存在的架構,故許多人會將其與文化之中的獻祭、殺戮相較,於同樣都是精神與文化的高度比較(或許與生態形上學有關)。 

  講師對於生態政治學的定義我非常喜歡,因為生活即政治,而政治就是在權力差異的拉扯與階級之間的掙扎,而政治並非只包含人類,講師提及:「超越人與環境的二元對立。」環境也是系統之間的角色,而非範圍之外的他方。 

  而「被政治化的環境」該章也非常讓人震驚,因為不僅使我得知了一個有關臺灣社會的權利議題,也能感受這樣真實存在的情感熱忱。

  我認為講師以「馬告」作為開頭,最後拋出了更有深度的論述,十分見微知末。我們能夠藉此當作拋磚,進行有關生態與文化的糾葛。 

Tqbin (櫸木),是優質的木材嗎?

  第二部影片談論起天災人禍,我認為實際上並無所謂的天災。我十分認同講師所說的:「災害可能是無數環境變遷與人類社會回應策略的循環性結果。」

  有些所謂的天災,成因都是肉眼可見的人禍脈絡,除此之外,定義著天災,便表示我們是以人本中心思考氣候變化以及環境變動的效應,再將其歸類為有害於我們的現象,但對地球或是環境來說,如此情形不過只是中性事件。 

  課程之中提及了許多司馬庫斯的內容,但我真實感興趣的卻是我們該如何在文化與生命權之中拉扯?講師說起「行動地圖」,雖說文化存在的本身已有除了實際事件以外的特殊意義,但之後看到許多人類為求貫徹習俗而犧牲動物生命仍是十分悲痛。我非常支持原住民打獵,但非生理需求而殺死動物的行為卻讓我感受到人的階級優越以及自以為是。 

  講師的結尾十分具有說服力。而天災人禍之片段從來不是只靠學者書寫,而是需要學習與環境共處、維護環境安全與永續發展。

 Qparung utux(扁柏),一個深層生態學的角度

  這堂課程談及轉型正義,這讓我想起之前捷運台大醫院站出口的抗議。我曾經在高中與學生會舉辦校園民主週時,聽聞馬躍.比吼的講座--《沒有人是局外人》,這次課程恍惚讓我回到了幾年前。

  講師的結語十分令人震撼,他談及了臺灣的地域文化和文化認同都是流動的,所謂的山老鼠也可能是林務局,所以泰雅族並非是對山老鼠容忍,而是這是一個盤根錯節的議題。這讓我想起朋友轉發的貼文,文內討論臺灣促轉會的落幕是否導致轉型正義的停滯?「未竟之業」又該何去何從?而這篇貼文與老師想討論的議題核心價值是不謀而合的。

  雖然這個議題與深層生態學的學術方面有相當之大的關聯,但講師依舊以淺顯易懂的方式使得大家都能瞭解該堂內容,而我也深以為這是本系列三部影片之中最為沉重的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