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走讀Day6:海科館&八斗子漁港 

臺北醫學大學 呼吸一 程筠

 

首先先從海科館的區域探索館縱覽八斗子漁港,八斗子,相傳源起於凱達格蘭語;八斗子漁港具備現代化漁港必備三要素,水、冰及油的補給站,甚至有全台唯一的鯨豚救援據點,也為台灣北部最大的漁港。而區域探索館內也展出許多利用海洋能源發電的裝置,如導覽員為我們介紹的震盪水柱式發電,藉由波浪能來發電。

broken image

今天上午的行程主要是走訪海科館園區,介紹的過程中提到海科館主館的前身為發電廠,於1983年除役後閒置了數年,最終於1997年由教育部將其改建為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過去周邊有九份、金瓜石所採集的煤礦透過鐵路運送原料及抽取附近海域海水冷卻,為再適合不過的地理位置了,但也造成周圍的環境受到汙染,甚至出現一句俗諺:「八斗人有三黑,天黑、臉黑及房黑。」

從區域探索館往海科館主館的途中,周圍有大片面積遭鐵皮圍籬圍住,透過講解後了解到原來這個區域原本規劃為大型水族展出區,但因為施工廠商倒閉因素亦閒置了數年,當想要再重新著手規劃時,赫然發現早已成為鳥類的棲息地,曾記錄到超過30種以上的鳥類,這也讓我回想起,去年因疫情因素全台實施遠距教學在家學習,經由老師口述,他曾在此期間回去校園,聽見許多生物此起彼落的叫聲,相較於過往更盛且可以在原為人們行走的走廊看見動物行走的痕跡,少了人們的喧嚷及佔據,將空間回歸給大自然。

broken image

進入到海科館主場館內,一入內即可以看見譽為全台最長的溜滑梯及許多有趣的設施,很值得民眾花幾天的時間探訪,而今日的導覽員作為曾經的海科館園區的員工則認為,為了吸引民眾前往引進這麼多設施,似乎有失原本以教育為目標的宗旨,而我們入內觀看完遺留下的發電機基座後就前往原為火力發電廠的員工宿舍的容軒園區,在走往步道前,有幸能看到火車經過海科館站!途中經過幾處平台,原為日式平房建築但大多因為安全疑慮及其他因素考量下,選擇將建築物拆除。最終由容軒步道景觀平台結束今日上午的行程,360度一覽八斗子山海美景。

吃完午飯後接續著下午的行程,走訪八斗子原先的海線,實地觀察前人的生活面貌,有許多建築是透過珊瑚石所建造,空隙部分則使用石灰填滿以及後續房屋建造導致原先房屋下陷等特殊樣貌,而我們就這樣循著海線走到加油站及油庫,在油庫一旁的堤防堆放大量漁業廢棄物漁網、浮球等,而這些漁業用器具大多都是塑膠所製成的,一旦落入海中漁網恐將導致魚群卡入其中或將其視為食物食用,吸引其他魚群或生物、纏繞鯨豚及覆蓋礁石,惡性循環最終危害海洋。

broken image

下午的行程以望幽園區作為ending!對於這一路的印象只有爬爬爬,剛進入步道入口時還有些許喧囂,到最後只剩喘息聲了,一路從望幽谷濱海步道到65高地,再到望幽園區內的制高點101高地,後來經查資料發現之所以會這樣命名與其海拔高度有關,原來我爬的要死要活才海拔高度才101公尺,但後來看到這樣的美景一切都值得了~

broken image

對於今日的旅程,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從101高地下到潮境公園的那段,在下去的途中,導覽員將我們所有人停在一個周圍皆被樹木圍繞透出些許微光的地方,感受大自然的聲音,並提出疑問「作為這一代的你們想將甚麼概念或想法永續下去?」還記得當時我雙腳顫抖著(真的走太多階梯啦~),思考想傳遞什麼觀念?我的回答為「使用」不管事以後的人們或者是現在的我們,在使用東西之前,請思考一下,你/妳將要使用的東西會對環境這程什麼影響?如果你/妳覺得不會那可以思考有沒有更好的替代方案;而如果你/妳覺得會,請將此時心中出現的罪惡感銘記在心,往後別再讓舊事重演了!

一個人的力量很渺小,但當大家都出一份力時,相信世界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