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基隆Day2

臺北醫學大學藥學系一年級 宛芸

· 2022走讀課程 基隆Day2

 

時隔好久,雖然東北季風的勢力依舊不減,基隆人終於能投入太陽的懷抱,接受日光的洗禮。我想眼前的這片藍天能為我們今天在八斗子漁村的走讀帶來好運。

走下公車的時候,眼前是海科館,一棟灰灰黑黑的大型建築,要不是有導航的問世,我絕對不會承認這棟看似陰森濕暗的建設是一座博物館。然而灰色系的外觀,讓這棟建築物完美的融入基隆當地的市景,不至於太突兀,是對這片環境的溫柔。信實老師分享,海科館是北部火力發電廠的舊址,處處可見舊時發電廠的蹤跡,如鋼樑以及卸煤槽,我很喜歡這種將「新舊建築」合而為一的方法,既不抹滅掉寶貴的過去,亦增添新的元素以吸引遊客前來參觀。

八斗子,翻譯自葛瑪蘭語「pataw」,亦即女巫,給人一種詭譎神秘之感,煙雨朦朧的八斗子漁港時常籠罩在雨霧中,因而得名。隔著一層玻璃,我們首先站在海科館一覽八斗子漁港的全景,一點一點的漁船在海上載浮載沉,佇立在海堤的兩支燈塔,標準的聖誕配色––一紅一綠,格外孤獨,由於距離關係,這些其實體積非常龐大的東西在此刻都小的如同米粒一般。

信實老師領著我們深入八斗子居民的住宅區,有別於我平常看到的朱紅磚頭,這裡的有些房子是以礁石堆砌而成,即是就地取材,走到一半眼前出現在北部岩石海岸能看得到的景觀一點都不稀奇(也要小心不要滑倒),因為我腳下的這片土地幾乎都是經由填海造陸而出現。印象很深刻的地方,是我們走進一座廢墟當中,這裡感覺很適合晚上來探險,裡面雜草叢生、窗戶欄杆鏽蝕、木製門檻因為空氣的潮濕腐爛、牆壁刷上的油漆以塊狀剝落......,我還被一隻正大聲嚷嚷的鵝嚇到,很難想像這裡在幾個月前還有人居住在此,只是短短幾個月的光景,竟然能夠衰頹至此。實際走訪過後,我好像更能體會維護文化古蹟的困難和即時性,很多事物如果沒有我們投注恆心及時間去照顧,修復便是很困難的事情。

經過一間鐵門被拉下來的鐵皮屋時,陣陣濃烈的魚腥味飄入鼻中,我從鐵捲門上的縫隙窺看,裡面堆放了漁網和各種我不認識的器具。鐵皮屋是當地人販賣漁產的地方,由於禮拜一魚市休市,禮拜日鐵皮屋就沒有開放,雖然沒有看到開市的盛景,不過我在嘉義布袋曾經看過這樣子的魚市,大大的鐵盤上鋪滿冰塊,冰塊上又躺著一條條新鮮的魚,有些較大隻的魚被橫面切開......,八斗子的魚市場景應該與此相差不遠吧!

中午時分,我到十字路口旁的肉圓攤販用餐,決定嚐鮮肉圓和肉羹湯,有趣又挺搞笑的,是我頻繁聽到看上去像是基隆在地人的民眾說:「老闆!來一份四神湯外帶。」合理推斷這裡的四神湯應該是招牌之一。果然在地人總會有自己的私藏美食名單,如果身為遊客的我們不主動詢問,就不會知道。

早上站在海科館看到的景物,此刻回復成它們原本的樣子,高達數尺的中油油桶、懸掛多個燈泡的漁船以及正盡情放光的高大燈塔。漁船大大小小,體積其實都有明確的規範標準,從船身上的編碼可嗅得一二;每一艘船上也掛著大顆的燈泡,大概一艘船上能有七十到一百二十的燈泡,是基隆「燈火漁業」的體現,更是毫不起眼的寶藏,因為一顆燈泡竟然要價好幾萬。行走到海堤的路上,有一位來自東南亞的漁船工人熱情地向我們揮手,喊著「Happy New Year! Taiwan is good!」,我們當然也禮貌回應,為這趟走讀多畫下一處註記,驚喜。

最後我們行走在自然形成的海岸線上,也就是早上在科教館見到的地圖裡,那一排彎彎曲曲、以小燈泡標註的基隆邊界。一邊靠山,一邊面海,將近一個多小時的路程,對我來說,算是在為這學期參加的走讀課程拼上最後一塊拼圖。在基隆找家的過程,看到非常多對立面,包含為增加生活空間而進行的人工建設、為發揮地理優勢發展漁業而帶來的產業廢棄物,完全扣回本堂課的課名「全球環境危機與永續發展」,現今很多已然存在的環境問題大部分都是在發現後才開始思考解決之道,我想,「如何預防」才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