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基隆走讀Day2

呼吸一陳羿瑒

· 2022走讀課程 基隆Day2

一早來到乾冷的海科館,首先我們來到三樓看八斗子的俯視圖。老師指著八斗子說明這裡其實是經過人工的填海造陸才和本島連在一起,筆直的漁港也是人工鋪路才有的結果,曾經這裡滿滿都是白沙灘,甚至是當時北部最大範圍的沙灘,因為因應政府發展漁業的政策而興建港口,造成這些白沙灘都消失。這也讓我們需要再一次思考反省,在人類邁向更進步的文明發展同時,我們也損失了珍貴的生態環境,許多老人的回憶如今也無法再親眼。

在海科館的二樓,有展出各種利用海洋發電的方式。如最基本的潮汐發電、離岸風電等,其中我認為較特別的是震盪水柱式,藉由推動平板模擬波浪的產生,改變箱內水位高低,以壓縮空氣轉動發電機葉片,產生電力。在近二三十年政府利用各式各樣的環保發電,想要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但同時也要注重如何才能永續發展,或許有些發電方式長期下來仍舊會對環境有傷害。

從區域探索館前往海科館本館的路途中,原本要建造水族館的土地,因為廠商疏失而將這片土地放置,反而在經歷數年後讓土地能夠繁衍生息,讓這裡成為鳥類的天堂,熱衷賞鳥的人也因此多了一個去處,使這裡意外成為活生生的環境利用的例子。海科館本館原本是火力發電廠,在廢棄許久後,重新建造裝潢而成,內部還有保存著原火力發電廠用來支撐發電機的基座,二次使用的概念也回到了永續發展的概念中。

在下午沿著漁港觀察時,能在遠處看到燈塔顏色和廟宇中的千里眼順風耳一樣,左紅右綠,保佑出海的漁民能夠平安歸來。以前自然沿岸線上的魚寮,則會將打撈上岸的漁貨,放置在竹籃上燙熟後烘乾,到了半夜再拿出來出售,雖然我們參訪的時候正直禮拜一休市,沒辦法看到漁民提早準備的忙碌樣子,但仍能想像這裡在凌晨三四點時是多熱鬧。

在深入在地的小巷弄後,能看到早期在地人都在海岸邊就地取材,使用珊瑚礁岩來蓋房子。但現在保存的珊瑚礁屋僅差不多剩下10座,甚至有些因旁邊其他房子的整修及改建,導致地勢加高上升,也讓老舊珊瑚礁屋被迫「地層下陷」,但這些珊瑚礁屋也並非是乾淨整齊的,大部分都是原先居民不在當地生活或居於國外,導致這些房屋都被荒廢許久。

近幾年因為政府的大力保育海洋生態,身為半個基隆人的我能夠深刻感受到,基隆的海面不再是充滿著廢棄物和垃圾。但棄置漁網的問題仍不斷的進行惡性循環,因破碎而被漁民丟棄置海中而隨海浪漂流,漁網中有魚不斷的困死在裡頭,而魚腐敗後再吸引新的掠食者魚,進而持續破壞海洋生物,這也是我們需要好好正視及解決的問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