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走讀大溪 新與舊的交界與共榮

 

· 2022走讀 大漢溪三城

 

        這次走讀,我將我的心得分為兩部分來分享,分別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文化為繁榮之根本。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是從這次黃老師的導覽中得到的最大體悟。在大溪河階半島上遠眺美景時,東邊是桃園復興的高山、南邊是新竹關西與石門水庫、西邊則是桃園臺地。大溪是沿著大漢溪的河階上升築城這件事我從國中就知道,但大漢溪在大溪走出的是U字型、三面的地形都是不同、三邊的高地各是什麼名字這些知識還必須是親自到現場才能夠比較全面的了解。另外,從地形也隱約可以看出大溪的歷史發展狀況。首先,大溪過往作為主要的煤礦產地,在河岸旁種植了很多的相思樹(目的是作為搬運煤炭列車的軌道),該地也因此被稱為「相思埔」。其次,大溪的東方是一片山林,解釋了大溪以往做為漢番界線的地位。大溪東側多山的地形適合樟樹的生長與茶葉的種植,造就了大溪的河運與老街的繁榮。最後,能更應證行萬里路勝過讀萬卷書的故事是大漢溪的興衰。黃老師說,大漢溪河運的沒落並非像維基百科說的一樣是河道的淤積,因此若要深入了解大溪的歷史必須要親自來到當地與耆老對談,並非在網路上收集錯誤的資料。 

        大溪在清末因滬尾的開港通商、鄰近茶葉與樟腦產地而成為北部的重要市鎮。其發展在日治時期與國民政府來台初期達到高峰。大溪的煤礦業一直到民國60年代前都相當興盛,後來因礦災頻傳而沒落。而70、80年代興盛一時的嫁妝、佛桌製造業也面臨大陸進口傢俱的衝擊。在大溪看似沒落之際,文創風潮抬頭,木博館、街角館成立,帶動了就業機會與中年人的圓夢資金回流,漸漸發展成文創重鎮。我認為,大溪文創產業的成功原因在於文化底蘊足夠,居民願意配合發展,達到社區與居民的互利共榮。同時,大溪鄰近大台北與大桃園生活圈,又有國道三號的串連,是北部地區民眾假期首選。此外,大溪的產業仍是是活產業,例如食品加工業、特殊家具製造業,且仍有廣大的需求與市場。這讓大溪不管在觀光或收入上都有相當好的發展。郊區或鄉下的再生活絡是不簡單的。舉我的家鄉彰化縣田中鎮為例,與大溪相比,田中的一級產業以稻米、酪農為主(過去仍有玫瑰與菸草),但身為產地卻不足以行成市集,吸引觀光客,因此大片單調農地對於觀光發展並無益處。舉例而言,田中種的花卉會被帶到田尾販售、展示,為假日的田尾公路花園帶進大量遊客與觀光財。田中種的菸草在日治時期會送到台北松山菸廠加工,為松菸的歷史定位及古屋再造奠基。田中一直以來都扮演產品輸出者,卻無法用農產品多付價價值成為文化的輸出者,而讓其他市鎮專美於前。田中的二級產業並沒有大溪的木工業詩意,而是一座冷冰冰的工業區所包圍。田中也有巴洛克式的老街,但在大溪,部分居民從事的產業是這座老屋一直以來所世代傳承的製造業,老屋改建的文創產業也具有高度觀光價值,並憑藉大溪老街的名聲吸引了許多客群。大溪的觀光業是舊新共榮、共生的。反觀田中,老街賣的是糖果、鞋、衣服、餐飲,根本不足以吸引外地人來觀光,了解我們的歷史,更不用提發展文創產業了。或許在身為已開發國家的台灣,像田中這種小鎮居民的生活還是頗為富足,但年輕人口外流、觀光資源競爭力低落是不爭的事實。即使近年來有田中馬拉松的加持,仍不會在平日的田中看到任何的觀光客。大溪人坐擁傳統觀光資源,願意以觀光為業,吸引新興的文創產業在這邊扎根,兩者互利共生,這是我們田中做不到的,也因此我認為,文化為繁榮之根本。 

        大溪的老屋改建可見他們對於鄉土的珍視及愛護,並打算從此以這座屋子為家、創業。文創翻新這種事情沒有在地人的協助是很難做到的,而身為田中人的我只能說,觀光可能不是田中的出路。一個國家的三級產業結構是必須平衡才容易在國際社會上生存。彰化縣廣大的農地、錯綜的工業區雖然賺不進觀光財,但卻是許多縣民、隱形富豪賴以為生的工具。看到大溪的興衰,我並不擔心家鄉的未來,畢竟一鄉鎮一特色,每個地區的特色產業都會在未來陪著我們的國家走向富有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