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師大環境社會學-尖石部落走讀

這裡是烏托邦、是夢幻之鄉

· 2021跨域走讀行動課程 新竹尖石

        臺灣師範大學 環境教育研究所 洪崇峻

在早晨甦醒之際、騎上機車前往北醫集合點路途上、踏上中型巴士之時,我沒有意識到接下來的尖石走讀之旅將會改變我成長至今那麼多的固有思考,不只是讓我感受敬畏,也感受到自己的無知......

        第一站到了尖石鄉的行政中心,鄉公所,旁邊設立了一座原住民文化館,老師說普通遊客根本不會進來這邊,都在更早之前的另一條外環道路進入尖石,而且也都是去知名的觀光景點或露營區。進入文化館後,老師簡述了尖石鄉小農的困境,尖石鄉是沒有農會的,只有在鄉公所裡面有農業課,這對於尖石鄉當地的農作物銷售是十分困難的,而要依靠農會的行政資源的話只能到隔壁的橫山鄉農會,但橫山鄉是客家族群,尖石鄉原住民的農產品只會是次要被行銷,在行政資源匱乏以及產品銷售狀況不夠規模經濟,就算賣出去也不太會賺錢,因為要支付行政費用還有很多規章制度費用,於是尖石鄉原住民自己組成合作社。

政府遺落了這些人群,成為迫切需要改善的事情。 

        傳統的泰雅族人以漢化程度高低來分成前山跟後山,後山有賴於保存完整的環境及較少的開發,現今反而變成觀光的景點,但這也是我接下來兩天深入訪查還有與當地返鄉教學的原住民老師喝酒聊天,他們所擔憂的內容。 

        我們前進後山的路途中,停在一座橋,錦屏大橋,是日治時期漢番交界,是泰雅族的傳統領域。進到這個領域,必須對習俗跟傳統的gaga(泰雅族律法)保有敬意!橋上的細膩且饒富意涵及文化歷史的石板,老師在幾個石板的講解,就將我帶進了那些泰雅族的神話故事之中,許多對於生態還有自然的敬意,用著充滿寓意的故事情節還有傳唱恆久的歌謠,存留在當地泰雅族人的心中,還有我們這些願意細細品味的幸運過客。

 

broken image

錦屏大橋-日治漢番邊界

broken image

為了尊敬獵捕到的人頭,而將之擺飾整齊 

        身為一個環境教育研究者,關注著永續發展的一切,會發現石板上所刻劃的都完美的符合這些概念。讓我感慨的覺得人類文明的演化並沒有將敬畏自然的想法與時俱進,倘若沒有參與這趟走讀,我就算經過再多次也不會駐足下來觀賞這些充滿歷史文化底蘊的藝術。  

        在往目的地的中途又停下了一次,老師帶著我們眺望遠方的聚落,是我們今晚睡覺的地方,老師指著腳下河谷,說道,台灣的河川都很湍急、陡峭,每年都有颱風帶下來很大量的砂石,所費不貲的攔沙壩很快就滿了當地洄游的魚種就游不上去了。在幾年前濟部水利局就已經規劃要在這邊蓋一個新的水庫高度有200公尺,蓋起來會讓到達司馬庫斯的聯外道路淹沒,而有一些部落就會變成洪範區,村落就要遷村。而建設這個水庫的重要性,是因為下游就是新竹的工業園區高耗水產業很多,要怎麼在生態還有人權以及產業經濟發展下權衡,這將是需要廣大利害相關人去緊密溝通的。 

broken image

林益仁老師與甜柿媽媽的介紹

        在石磊部落度過的那個晚上讓我永生難忘,在聽完每個同學分享自己的想法,很開心短暫相處的身邊的人們都那麼的有想法,也觸動到我很多不一樣的思維。輪到我發表時我也將自己的理念說了出來,佐上背景寂靜的空曠,我有一瞬間的想法抽離了自己本身,彷彿我是可以與大地與山林融為一體,去感受每一寸土壤的生命力、每一次的跳動,當下的感動無法比擬。在接下來的將近午夜時光,我與當地國小的原住民老師喝著台啤聊天,他們用著詼諧幽默的方式說著很多的心理煩惱,關於文化的傳承、關於生計、關於未來。沒有經濟誘因,年輕人不願意回到家鄉傳承文化,但過度開放又會讓漢人沖淡文化,該怎麼權衡該做哪些調整,就成了我們數個小時配著酒精配著歌聲的話題。 

        這次走讀走訪遇到的小農及當地居民,讓我感受到特殊的社會性,彷彿進到了烏托邦。從小的教育一直要我們看向世界看向全球,但在尖石在這些部落裡,我從這裡就感受到了全世界,這才是充滿人性還有幸福的所在,當地居民的互信、自足還有快樂,這才是身而為人的真諦。

 

在未來徬徨時,我能記起我曾經在這片山林待過的兩天,還有酒精跟歌聲呢喃嬝繞的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