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海的城市,基隆

蔡孟軒

《序幕》

 今日早晨,我拖著疲憊的身軀在早晨七點前往市府轉運站,說也奇怪,在車上的我即便眼皮緊閉,但卻始終睡不著覺,心理面全是對兩天工作坊以及與基隆的想像。一到了基隆,完全打破我對基隆的印象,陽光灑在街道上融合著海風的吹拂,完全不是他人口中那個灰濛濛的基隆。

《認識基隆》

  一開始對於基隆素不認識,所以就透過老師的眼睛來認識基隆,其中老師從小時候與原住民朋友的真摯相處展開今天的序幕。在眼睛所及的視線範圍內,就有著一個很大、外表看似無用的廢墟,但那裡在我的腦海中被網路塑照成了一個打卡景點,網路上一張張容貌姣好的模特背後布景,就是這座看似荒蕪的廢墟,原來,這座廢墟或許也是基隆最貼切的寫照,那座巨大的阿根納造船廠,或許也正代表著基隆過去的輝煌歷史,集商港與軍港為一身的基隆港,在過去正是人民的聚集地,比台北熱鬧也不為過,但隨著產業更新、產業外移到高雄,日復一日地被眾人遺忘,才呈現出這樣的樣貌,說是可惜或許太嚴重,但看著它總是能感受到一股物逝人非的滄桑。 

broken image

《拼貼,基隆》 

 接著就是讓我們實地走入社區,運用自己對於基隆印象拍出三張照片並逕行剪貼,我選擇的是「巷弄的樓梯、浮球、高壓電纜」,起初我發現社區內是沿著山坡地再蓋,所以有許多房屋中錯落著人行的樓梯,而路旁的浮球也象徵著過去繁榮鼎盛的漁業發展,但如今隨著產業沒落,英雄也無用武之地的遺忘在路邊,最後是高壓電塔,起初我是很不解為什麼一個人口密集的小鎮中需要設置高壓電塔?但直到我繞了高壓電塔場一圈後才明白,上面寫著大大的台灣造船廠的招牌,我瞬間茅塞頓開,明白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有跡可循。過往的海洋產業發產蓬勃,所以有了造船廠以及浮球,而人口蜂擁而至的結果就是平地不夠用、進而轉向山坡地開發,而房子也必須建的密集,讓土地有最大的運用,但也造成了如今車道狹窄的問題。

 

broken image

 除此之外我很喜歡老師在拼貼畫中講的一段話「學生總是在前五分鐘吵吵鬧鬧,說著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總是看看別人做什麼、總是下不了手,但說也奇怪,過了這五分鐘,大家忽然就變得認真,每個人都靜下心認真操作,不倫任何學生都是如此」,這個現象我重複在腦海中演練幾回,才驚覺「沒錯!真的每次有這種自由發揮題材時,同樣的情節總是不斷上演」,我便開始思考著,或許這就是與自我的對話,當進入到與自己獨處的世界是,便會心無旁鶩,專心地完成心中想完成的事。 

《海中的基隆》

  下午的午後時光,伴隨著和煦的陽光,我們腳踏著古老藝法的草鞋,一步一步地走進基隆與海洋的神秘世界「潮間帶」。 

我們腳下的草鞋在眾人眼裡可是一大亮點,尤其是年邁的長者們看見草鞋,彷彿引出心中那最深層的回憶,眼神中總是投射出燦爛的溫暖,或許這就是他們生活的回憶吧。但說實在的,草鞋其實沒有很好駕馭,而我也了解這就是為什麼這些古老工法,會漸漸地被現代科技取代的原因,這其中有許多成本、效能的考量,這也是時代的推進,我也沒辦法說甚麼,但是當我穿上草鞋行走的時刻,我總能感受出文化正在慢慢消失的感慨。 

 

broken image

潮間帶裡的生物活蹦亂跳,彷彿想用力地向大家展現他們的生命力,但讓我印象深刻的卻不是生物旺盛的生命力。在潮間帶,有許多家庭帶著小孩在潮間帶玩耍,起初的我是羨慕,羨慕這項的家庭生活,能無憂無慮的與家人相處,但當我走近一看,所有家庭的休閒活動幾乎都是在捕捉野生動物,將牠們放在狹小的桶子、瓶子哩,用天真的話語向他人炫耀自己的戰功彪炳,但卻聽不見瓶中生物無聲地哭泣,我並不是要責怪,因為我也知道牠們是天真無害的孩子們,但是或許家長可以充當一個教育的腳色,並不是說不能和野生動物互動,而是應該事用旁觀者的角度,不該將他硬生生搬去不屬於他的生活環境,又或者可以用觀察不觸碰的方式,「如果愛牠,就請不要傷害牠」,是我看到這樣景象後的最大感觸。 

broken image

《再次出發》

  新的一天從一座具有歷史痕跡的正濱教會中展開,原來這座具有年代感的教會,就是老師小時候的家,進入到地下室的桌球室,聽著老師的講解才知道,這是老師小時候全家的生活環境,雖然以現在的眼光看待或許有點地狹人稠的感覺,但是從老師的眼中、口中,都可以看出對這裡強烈地連結性以及認同感,我想這就是對於家的看法吧,而我們也在老師對教會的歷史介紹中展開今天的活動。 

《深入地方,感受當地》 

 不是基督教的我,這次算是我第一次較完整的參加基督教的活動,參加的過程中總有一種感觸,不論是何種宗教,都是有股力量能夠安定人心、並且把一群人的心緊密的連結在一起,就像是老師曾說的「千萬不要小看宗教的力量」,雖然我對於教會的活動以及意義沒有太深入的了解,但我也認為那天的早晨,我確實參與到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broken image

在早上的教會活動結束後,我們對當地居民直接進行訪談,我們訪問的是一位鄭阿姨,其中他提到他曾前往台北求學,但是基隆當地的家庭、朋友、甚至是街道、天氣,都是她所習慣且喜歡的,所以在結束求學階段後就拾起行囊回到基隆,這也充分展現出了對基隆的認同感,我不禁開始想「我能對我的家鄉有著這樣的認同感嗎?」到台北求學的我們,或許都被花花綠綠的台北生活所迷住,但總有人會心繫著當初所生活的家鄉,或許蜂擁前往最繁華的首都其實也不是人生中最好的選擇,或許我們心之所向的地方其實是最簡單的家鄉,只要我們用心思考、發現,或許我們會有不一樣的答案。

 《看見美麗的背後》 

 中餐結束後,老師帶著我們到正在整修的漁會大樓,像我們娓娓道來當地的歷史演變、建築特色、未來規劃等等,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建築特色、不是可愛魟魚的設計巧思、也不是填海造陸的界線,而是在意旁整修漁網的外籍移工。 

 他們頂著炎熱的天氣、海港的魚腥味,靜靜地坐在小板凳上修剪漁網,我聚焦的目光突然被身後滄桑的漁船所劃破,「奇怪?漁船上怎麼會晾著那麼多的衣服?」,老師的一句話瞬間讓我秉持住呼吸,原來,那樣的漁船就是他們的住所,那狹小的空間住著許多人,或許他們連翻身的空間都沒有,很難想像,抱著滿腔熱血想要改變的外籍移工,來到的工作卻是連一個安全、乾淨的住所都沒有。 

 這些工作從以前的本地居民到中國移工、甚至到現在的東南亞移工,許多族群都是經濟穩定後選擇離開,但是這也是維持民間所需的產業,下一個做的人究竟是誰,這種產業的生態、社會的價值觀如果不被改變,這樣的族群永遠不會被受到真正的公平對待,不只基隆、不只台灣,這也是整個世界需要面對的問題,或許我也沒有能力解決,但是我相信,要解決問題前要先承認問題,並正視問題,而我今天看見了問題,在未來,只要有機會我也會向別人分享我今日的所見所聞,讓這個問題持續被看見,我相信它的效果能夠持續發酵,最後可以結合各界的力量來扭轉這樣的情景。 

broken image

《漁獲,手作,感受》 

 今天的晚餐很特別,是要我們親自走入當地魚市場,向老闆購買魚貨。走入市場瞬間小時候與外婆一同買菜的回憶湧上心頭,市場還那樣有些味道、有些雜亂、充滿著叫賣聲、充滿著屬於台灣的人情味,走著走著彷彿小時候的場景又重新出現在眼前。

  親自處理的漁獲、親自揉做的小米,都是和伙伴一起努力分工下的成果,或許味道確實不比專業,但是在合作中很顯然與夥伴有了更伸一步的認識,大家展現處每個人的特長,有人會和老闆殺價、有人會處理魚貨、有人懂得揉麵團,一次次的分工下也建立起了彼此的連結,而這次的旅程並不是終點,我們還會一同前往其他地方展開下一個篇章。

broken image

《未完,待續》

 對我來說,這次課程體驗最讓我改觀的是對於家的連結,以往我說到家,我都只想到我實際居住的家、我的家人等等,沒有太多和環境、物品的連結,但課程之後我開始想,有什麼是我和家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