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從心「尖」「石」起家「鄉」的悸動

蘇泓ˍ文

· 2021山之行紀錄

揭開泰雅家園的面紗

正值新冠肺炎疫情嚴峻之際,本來上山走訪的課程也滾動式調整,沒能真正用雙手、雙腳感受土地的溫度著實令我遺憾。不過當我漸漸放慢腳步,靜心感受文字的奧秘,寫實的文字描述、土地故事仍能使我動容,泰雅家園便是其一。

無形資產的時空膠囊

泰雅族的原住民倚賴種植小米和狩獵維生,這些是傳統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和當地生態環境融為一體,因為他們選擇尊重作物、尊重獵物、尊重同行人,生態延續甚至是他們狩獵時最不可犯的禁忌。這樣的無形資產,在他們與環境的和平相處之下,早已達到蹺蹺板完美的「互依」。然而,外行人帶領內行,沒有經濟收益的小米被迫受番茄取代,不了解原住民文化的政權迫使他們犧牲土地、犧牲家園,導致文化傳承斷軌,祖先花費數十年營造的環境平衡,一夕之間,隨著時空膠囊掩埋在腳下這塊族人熟悉卻陌生的土地,頓時失去方向。

 

broken image

Sbalay—當衝突化為和解 

Sbalay,「我認同你,你也認同我」,泰雅語「和解」之意。日本殖民時期,當地族人因為狩獵誤傷其他族群的人,部落長老雖已互相和解,卻仍遭日本人從中挑撥離間,衝突愈演愈烈,甚至從後山傳到前山,族群間的衝突逐漸擴散成為日本人與族人之間的鬥毆。小米媽媽是田埔部落的耆老,她用生動的歷史事件帶領我們回到曾經的戰場,由於衝突,於是和解。在泰雅族人的生活中,Sbalay似乎早就成為日常的一部分:狩獵前同行人會Sbalay,友人初次見面會Sbalay,合力務農耕種會Sbalay。它真正的目的在於,撇開過去或是祖先發生的爭執與心結,重新認識彼此,甚至是重新認知土地與我們的聯繫之情,找回最單純的那顆心,和解後一起向前行。

 

broken image

粒粒皆辛苦—小米的結晶,祖先的教誨

穀倉四處陳列的小米罐,與其說是小米媽媽對護育小米的堅持和毅力,我認為更是她對族群文化傳承的責任心。小米可分為兩大類,非黏性與糯性,非黏性的有五種,糯性的則有十一種,不同形狀、顏色的小米亦有不同功能,有當作日常主食的,也有婦女坐月子餵養小孩的。小米的多樣性在小米媽媽的博物館展露無遺,這也是最令我震撼之處,我著實沒想過口中簡簡單單的「小米」,需要經過細心灌溉和友善耕作,才能孕育為祖先智慧的結晶。然而,氣候變遷卻是近年來最艱難的世界議題。在變化極端的天氣條件下,小米該如何適應?九宮格的播種,小米媽媽在尖石後山用心復育各式各樣的小米,將過去三十年消失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的小米一一找回,不只是在尋找小米這樣的種植作物,更找回了泰雅族失傳的一支語言。「小米方舟」陪伴族人尋求小米真相,部落長老幫忙辨認小米種類,小米媽媽召集的婦女也一起試種、記錄多樣性。

broken image

竹林不可告人的祕密

竹林,對一般人來說,就是一整片、一整片的竹子聚集而成的山林,但對長期照顧生態農場的夏禾而言,竹林不只是食衣住行育樂的重要成員,更潛藏來自根系的養分與甜份,也造就了在地的微生物菌落,成為夏禾的田間、農場進行發酵作用的好夥伴。夏禾,又被稱為傻瓜農夫,我卻認為他一點也不傻,不僅快速找到白色菌落,也善用這些資源孕育自己的土地,以「循環流動」的自然農法,將來自於自然的養份再回饋給自然。竹子是泰雅文化相當重要的角色,和小米的關係密切,夏禾在影片裡還示範使用竹子製作趕鳥器,竹子的長度、寬度、韌性都是必須追求的細節,唯有悉心製作,才能敲響出最悅耳的聲音。 

broken image

等待花苞綻放的那一天 

身處在新冠肺炎病毒肆虐的時刻,親自用雙手觸摸、用雙腳走踏這塊泰雅族人的家鄉,似乎成為遙不可及的願望,我的內心實在充滿遺憾與不捨。我認為,我們也不適合在此時闖入當地人的生活,打亂他們安穩的生活節奏,甚至介入他們與土地友好的關係。泰雅族人一向清楚知道如何拿捏「族人」與「生態」之間的平衡,他們是開關大冰箱的守護者,亦是小米方舟的掌舵者,有智慧的使用山上農耕資源,同時積極維護生態家園的永續發展。在我的眼中與心中,他們更是實踐生態人文學的最佳推手。 

brok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