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波線上課程的第一部,老師先是從昔日對於泰雅族人而言非常重要的作物—小米出發,探討了一個文化從興盛到沒落再到復興的三個階段。由於小米的種植過程並不容易,於事隨著時光洪流而式微,連相關的祭典也不再被重視。而後第二部飲片提到了香菇,泰雅族人有著與我們漢人完全不同的思維,他們認為颱風天才是大香菇的最佳時機!在當時,卻也因為香菇而和林務局產生經濟利益上的衝突。第三部影片講述了竹子生態,泰雅族人可說是把竹子發揮到淋漓盡致!最後一部影片中提到水蜜桃,在改良與學習如何經營之後,成功將水蜜桃銷售出去,運用當地作物帶來經濟的效益。
看完四部影片後,我深深佩服泰雅族人在農業上得成就,但也為他們某部分式微的文化感到可惜。第一部影片中老師有提到自己參與了許多研討會,與當地原住民交流並且學習他們這些寶貴的知識結晶,希望能做到推廣及復興這些珍貴的文化產物。這讓我想起大一時參加過北藝大原住民資源中心的開幕儀式,當天是去當樂器伴奏,演出結束後也和從各地到來的原住民朋友們聊天,發現其實許多原住民年輕朋友都很有心在保存及傳承屬於他們的文化,但礙於資源不足或有些東西已經漸漸不合時宜而有種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感嘆。然而近年來台灣已經越來越重視這部分的文化,也包括離我最近的北藝大原住民資源中心的設立,設立後時不時在校內都能看到一些推原住民飲食、文化...等的活動舉行,看到這樣的改變,實在為他們感到很開心!我相信還有許多原住民族的大智慧與特色文化值得我們發現與重視,我認為要保存這些文化不單指靜態地維護過去遺留下來的產物,也必須動態地積極進行活化與再創造、賦予新的意義與動力,這時「創新」就是一個很重要的手段。但守舊與創新兩者皆不可以過度,原因在於「傳統」之所以會式微,絕對是因為隨著時代的推演,某些既有文化的東西已經不合時宜或者不再是現今社會的主流,這些都不是由於傳統藝術沒有價值或是不值得存在,而是時代演變中必然會發生的現象。於是在這時「創新」變成了拯救傳統必要的存在,我不認為原封不動的要大眾買單是容易的一件事,反而在中間加入現代的元素會更能激起普羅大眾對其文化的好奇。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得發展出自己的文化形式和文化認同,這不僅僅是原來文化形式的保存,而是透過新的創作形式,讓傳統的文化質素,產生不同的面貌,讓它產生能夠進入現代生活的形式和力量。這才叫保存。
聽完兩波演講及一系列課程和走讀後,我發現其實無論是漢人、或是原住民族,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認識自己的「家」並且憑藉自己的力量再讓家園變得更好,這種熱愛土地的情懷可能是我們許多現代都市小孩所欠缺的。我們該學著放下科技產品,走出戶外,從腳下的那塊土地開始認識,也許會從中發現生命的更多意義,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幾乎所有想知道的資訊只要一連上網路便能取得,對我們而言真正珍貴的,是當我們走出戶外、打開感官去體驗並吸收到的知識及養分。願能早日度過這艱苦的疫情時代,讓我們能安心的出門去感受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