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田埔部落走讀心得

李誠哲_文

  第二次的走讀課程我們前往田埔部落,田埔部落位於尖石鄉的後山,路程較遠,也是較晚與外界接觸的地區,因此保留了較多的傳統文化。但是近年因為,交通越來越方便,觀光業發展起來後也為這裡帶來了不小的衝擊。

  在車上,信實就跟我們提到錦屏大橋的故事,錦屏大橋兩側的石板雕刻是賽德克巴萊藝術總監的作品,每幅雕刻都代表著泰雅族傳統的習俗,或是神話傳說。那座橋從原本沒人注意,在林老師與信實停下來解說之後,大家漸漸注意到這座橋,也越來越多導遊會帶隊來這裡參觀。然而,那些導遊通常都是看圖說故事,導致遊客們很容易曲解那些石雕背後的故事與意涵。我們在錦屏大橋的功課就是每個人拍一張你覺得與食物文化有關雕刻,並且分享你看圖說出來的故事,再由老師補充那些雕刻背後真正的故事。透過老師的補充,我們了解到,其實不論像是射日的神話與出草的習俗都與食物息息相關,泰雅傳統的社會就圍繞著前一周講的大冰箱的概念。

  食物正是我們這次上山要看的主題,我們這次去的田埔部落正是台北市番茄供應的命脈,這次負責招待我們的巴翁正是田埔番茄產銷合作社的創辦人,她同時也看到大量栽種番茄後造成小米停耕的狀況,近年也投入小米復耕與保種的工作。

  第一天午飯後我們聽巴翁與部落耆老一起談他們種番茄的心路歷程,從原本以小米為主自給自足的農業,轉為栽種番茄等經濟作物換取金錢,卻遭到農會吳良的剝削,最後巴翁與部落族人自組產銷合作社。這中間可以看到交通的開發帶來賺錢的契機,卻也改變了部落原本的生活,也看到了社會比較黑暗的部分。

  聽完番茄產銷的故事後我們出發前往部落附近尋找晚餐的食材,我原本以為要前往菜園之類的地方,沒想到我們尋找的食材就在路邊,沒特別講完全不會注意到。路邊的竹林上就爬滿了川七,採下來就變晚上的青菜、頭上成熟的山胡椒掉到了地上,撿起來就是最天然的調味料、樹上的樹葉帶著獨特的香氣,也可以拿去煮開水。一切食材在部落裡俯拾即是,如果山林是座大冰箱,那部落就是一座小冰箱。

  採完菜後,我們前往了秀巒部落的溫泉澡堂洗澡,山上微涼的氣溫配上溫泉真的是一大享受。但是我們享受的溫泉背後卻隱藏著政治生態學的角力。在過去,那些溫泉原本是野溪溫泉只要在河邊挖個洞就可以享受。但是鄉公所打著發展的名義,設立了水井抽取溫泉並且用水管重新分配溫泉,在過去屬於共有財的溫泉卻成了鄉公所發展的籌碼。在觀光日益興盛的情況下,少數的民宿、飯店業者使用了溫泉來吸引客人,並且拿走了大部分觀光發展帶來的收益,讓人不勝唏噓。

  第二天一早,老師與我們漫談了基督宗教在台灣傳播的歷史,還有基督宗教在原鄉部落裡扮演了什麼角色。有些教會在部落裡因為教義的關係,會去限制原本的文化,但有些較會在部落裡卻扮演著凝聚部落居民的角色。這次我們借住的田埔長老教會,就扮演者凝聚社區的一個非常關鍵的角色。

  下午的課程,我們終於知道為何老師的計畫會叫做小米方舟了。巴翁分享了她做小米保種的心路歷程,一開始是因為看到原本種小米的傳統逐漸轉為種植番茄等經濟作物,而萌生想要把小米找回來的念頭。過程中當然有許多挫折,像是家人的不支持、小米種不出來…等。但是巴翁在國際研討會中看到了不同國家都有夥伴在做類似的計畫,這讓她更覺得自己的計劃是非常有意義的。幸好在巴翁的努力下,她感動了自己的家人讓他們開始支持她的計畫,也感動了其他的族人,大家開始願意幫忙她。如今巴翁的小米田越來越大,不同小米的泰雅語名字也被找回來了,各式各樣的小米相關的製品也被開發出來。聽完了小米的故事,我們親自體驗了傳統小脫粒的過程,我們用自己的雙腳去搓揉稻穗,刺刺的獨特觸感讓我非常難忘。

  這兩天的走讀課程與食物息息相關,不論是橋邊的雕刻還是部落裡的行走,我們都可以看到食物文化無處不在。而食物的文化也是泰雅族傳統文化裡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像是打獵有打獵的規範、種植小米有種植小米的儀式、採集有採集的知識。這兩次的走讀我學到也許要認識一個文化,就要從他們的飲食文化去下手,了解食物文化之後就可以延伸到其他不同層面的文化,甚至了解到一個民族如何看待整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