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大漢溪中上游孕育之地-大溪 

臺北醫學大學 醫技一 陳瀅茹

 

本次走讀課來到了大漢溪的中上游-桃園大溪。在地形上,大溪擁有高山環繞、有豐富的河階地形又有大漢溪貫串其中。由於地理上的優勢與水運發展,而在清朝乾隆年間湧入大量的漢人移墾,像是漳州、泉州人。大溪發展最重要的轉捩點在林本源家族由新莊遷至大溪發展開始,林家於此開始經商,像是米、茶與樟腦業,而且還於此建造了一座佔地龐大的家,名為通議第,至此時起,大溪開始蓬勃發展,成為北臺灣重要的城鎮之一。清朝治理臺灣的中後期,政府與民眾開始使用「大嵙崁」這個名字稱呼此地區。隨後,到了日治時期,由於市政街道規劃的緣故,也將「大嵙崁」這個名字轉變為「大溪」而延用至現在。日本政府在當時也在大溪建設了不少,像是重新修復大溪橋、設立武德殿和警察宿舍等,也在此時慢慢有現今大溪老街的雛形出現。最後,又於國民政府來臺後,設立了蔣公行館與蔣公銅像,大溪也為某一時期蔣公前來休憩之地。以上大致就是大溪的發展歷史。

在結束一整天的課程後,讓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分別是蔣公行館與銅像、武德殿與六二四故事館的繞境相關展覽。蔣公行館是先前蔣公與蔣夫人偶爾會來此當作度假.休憩的一個空間,聽說當時居住在附近的居民時常看見蔣公與蔣夫人一起散步且為人很親切,不像大眾所認為的那般嚴肅、難親近。至於在行館附近設立銅像是因為據說當時駐守在那裡的守衛.軍人們常於夜晚或凌晨時,聽見有孤魂野鬼的慘叫聲,認為可能是之前打仗所戰死的鬼魂在此處流連。而後,大家便決定於那處設置一座蔣公銅像,認為身為統帥的蔣公應該能鎮住那些孤魂野鬼,設置後,據說夜晚聽到慘叫聲的情況確實有改善。武德殿是當時日本政府設立用來訓練柔術.劍道的場所,也會定期在此舉辦比武大會,是現今在大溪為數不多的日式建築,這是因為國民政府來臺時,大量拆除日治時期所遺留下來的建築而導致的結果。最後則是普濟堂的繞境活動,在此展覽中可看見一部小小的紀錄片,裡面的內容有舞龍舞獅的表演、關聖帝君與其左右護法參與遶境活動與大朋友.小朋友們一起共襄盛舉的模樣。這是我唯一看過與宗教文化.臺灣民俗活動有關的小型展覽,讓我覺得這是一次很特別的經驗。

在一整天的走訪後,我整體上的感覺算是挺開心的,因為能看見這些歷史被完善的保存下來,甚至政府還有設立故事館與專業的導覽人員進行文物模型的展示與解說。不過,相對地,也看見一些歷史古物.建築可能因為戰爭或當時處於政權轉移.彼此之間是敵對關係而使這些歷史之物並未被保存下來或是呈現嚴重毀損的情形,這也是整趟旅程中的可惜之處和對於大溪歷史發展文化的一大缺憾。於此同時,我也在看見蔣公銅像與臺灣的遶境文化時,聯想到最近廢除蔣公銅像以去除威權化的象徵之議題和網路上與一般民眾對於繞境.宮廟文化的刻板印象與評論。其實,這也是我近期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我認為這是一個很難去評斷或是講述的議題,因為廢除銅像這部分涉及到的層面很廣,其中參雜了歷史.政治.轉型正義等,不是一時之間就可以文化保留.政治的觀點去解釋清楚或是輕易下定論。宮廟活動.文化所帶給大家負面印象也是我們該去多注意的地方,這些或許是我們曾經看過、發生過而導致現今有許多人都帶有先入為主的觀念,但其實我們也不該以偏概全。其實,有許多宗教團體在舉辦活動的同時是有做規劃,甚至是有設立一些基本條件的,像是參與抬轎.揹神尊的人必須品德優良與在平時做好自己的本分、維持基本的課業成績等,不完全是我們既定中不愛念書的孩子才會去參與,他們也是必須符合規定才可獲得資格。不論對於這些議題有什麼樣的看法、以後的結果是如何,我覺得這都是臺灣文化的一部分,是屬於我們家園的一部分,我們都盡我們所能地將之記錄下來,至少也必須用文字.圖片.模型記錄下來。透過這樣的保存方式才不會讓這些曾經存在於這片土地的歷史故事消失殆盡,也才能使後代子孫了解我們曾經發展的故事。最後,我也開始思考到底何謂「家」、我該如何去定義「家」這個概念與其範圍,以及「家」又帶給我什麼,我又可帶給「家」什麼。雖然我目前還沒有一個確切答案,但我想大致上應該就是曾經與我有過交集的一切事物,我並不會將它侷限在實體的東西上,它可以同時包含著抽象的概念。舉凡像是一棟房屋、曾經生活過的環境、兒時回憶,甚至是我阿公阿嬤.爸爸媽媽的回憶.記憶也都可以視作我的家的一部分。現在我能做到的就是將它們記錄在我的腦海中,將這個家視為重要的資產,待到有日有確切的想法後,再付諸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