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又更理解一些,關於泰雅族的文化

北醫 黃靖芸_文

· 2021山之行紀錄

因為疫情的關係,沒能實際的走訪,用我的身體去感受山上想告訴我的一切,但透過老師們和助教們錄製的線上走讀教材,透過仔細地拍攝,讓我理解了一些,關於泰雅族的文化。

在教材當中有一些印象深刻的地方,首先是老師在錦屏橋上的分享,相傳,古時候泰雅族人不需要打獵就能吃到豬肉,他們只需要召喚山豬前來,取下幾根豬毛,就可以換化成一鍋山豬肉,直到有一次有一位貪心的族人因為想要更多的豬肉,而砍了山豬的後腿,讓山豬只能可憐的負傷逃走,於是從此以後族人們都必須與山豬搏鬥才能換得山豬肉。從這個傳說中我覺得,除了可以看到狩獵之於泰雅族的食物文化的重要,也可以發現這些故事中都帶有一些警示的意味,他們知道,是因為的人類的貪心,才會是現在的模式,與大自然相處的模式,如果現在是一種平衡的話,假使人類再做出對大自然來說跨越那條界線的事,也許大自然還會再做出許多改變,而這一切就是因為人類自己,才自食惡果。都可以和現在的我們做連結,來自大自然的反撲,人類的慾望貪求,地球暖化,氣候變遷異常,究竟人類要到什麼樣的地步才能夠知道與自然和平共處的道理?

另一個我覺得很有趣的部份,是關於「出草」,一般人包括我自己都不會對出草有更多的認識,但在老師的解說之下,才知道原來所以要獵人頭,是為了要解決部落之間的紛爭,在人與人之間發生更大的衝突之前,先尋求天意的協助。其做法是雙方各派出勇士,出部落去取陌生人的一顆人頭,任一方先取得即代表天意與之同在。而這顆人頭對部落族人來說是幫助與力量,取回部落後必須日日供養,餵其飲食,直到最後一刻放在部落神聖的骨頭架上。在我們以為殘忍的獵人頭是多麼野蠻的行為時,卻忽略了比起我們一般國家與國家的戰爭,部落採取的方式相對的犧牲少的更多,我認為不是要去合理化這樣的習俗,但我覺得我們沒有資格否定或是要求別人的傳統應該停止,在不了解一個文化時,我們很常以一種將自己合理化的方式,去要求別人要跟我們一樣、否定別人的文化,或是只因為我們的制度是多數人的選擇而佔優勢,卻忽略了少數人的制度,但我想這是不公平,因為似乎沒有人有資格說自己是對的或是別人是錯的,沒有權利要求別人需要改變,當然也許這中間牽涉很多的議題,但這只是我單純的想法。

小米媽媽

broken image

想到穀倉,很自然的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糧食,但這一個穀倉卻不僅僅是如此,它連結的是更廣大的小米田,無法想像這麼小、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其實背後有這麼多的連結,有如泰雅族多元的文化中樞,在中心不斷向外擴展,如同漣漪一般,透過Pagung的介紹下,我彷彿看到穀倉織起的一張網,是我過去不曾瞭解過的,光是從護育小米,就能夠做這麼多事情,真心地覺得非常厲害。

先是田裡的小米,採收下來、脫穗等步驟,不同品種的小米,有他們各自不同的功能和特性,就連外觀,如果不仔細看,也不會發現他們之間的不同,有些甚至要脫穗之後,才能發現他們的不同之處,真的充滿奧妙,而對於他們來說,就是按著每個家的需要,來種植所需要的小米品種。穀倉裡的貓咪也超級吸睛,原來牠不是只是在那裏休息,牠在穀倉的工作,就是負責抓老鼠,如同保家衛國的士兵一樣,其實牠的責任重大呢!

一直看到老師分享的小米方舟,在其中一部份的走讀課程,介紹到這個小米方舟的創辦由來。從自己家鄉的小米開始,為了做文化保育,保留泰雅族的文化,她先從農試所拿到以前分佈在泰雅部落的40幾號的採集種子,開始試種,並在種出來之後由部落的老人辨認,找到這些小米的泰雅名,並且記錄它們的生物特性以及相關的儀式。在這個過程中,她也凝聚了部落婦女的向心力,讓小孩子在小米田中學習傳統的知識,甚至與幾位夥伴共同籌組了一個稱為「小米方舟」的團隊,透過生態文化體驗等課程以及各種農作物的產銷,希望推動自然的農法、小米文化等各項工作,並且努力的尋找一條與生態共存共榮的在地路徑。

我覺得Pagung就如同實驗家、研究者,她真的非常厲害,集結了各個地方的小米品系除了是為了要保種以外,她也想要找出到底什麼樣的品種適合種植在什麼樣的環境,可以在她的介紹中,看出她有多麼的用心在了解小米,感覺從零開始時的每一步都走得不容易啊!

傻瓜農夫夏禾

broken image

在當中,夏禾老師和我們介紹了進山之前要做的事,首先,長老會先帶著要進山的獵人、家人拿著小米酒和杯子一起做Sbalay,表是一個和解、尊重的意涵,講到天、地、土地的關係,接著大家就會一人一杯小米酒,甚至是也會到在地上,希望他們可以平安的進山,平安的回家,然後期望可以得到豐富的山產。接著說到五節芒,用來辨識方向,指引路標,當兩個人進山,就會有兩個五節芒,去山上、下山回來各有不同的擺放方向,如果一個人回來但另一個人回來,那他們一定會全部人一起到山上找他,因為泰雅族強調團體的行動。除此之外,五節芒也代表一種祈福,一天的祈福,跨越五節芒代表這一天上山和下山都會很平安。五節芒上面綁起來,即使有風也不容易被吹動,表示的是這個傳統領域是有人在使用的,有人進去的,不可以影響到他的使用,是使用土地、獵場的記號,來避免產生爭議或衝突。

關於大冰箱的概念,夏禾老師說道其實就是進入山里之後,我們要能夠區分什麼能取什麼不能取,例如打獵,泰雅族也不是一年四季都在打獵,他們打獵的季節就只有11月到2月,除了是避開山林3月到9月的繁殖期之外,也把寒冷的天氣當作冰箱,打到的獵物也不容易腐壞。竹子也是他們食衣住行育樂都會使用到的,例如弓箭和弓,要做陷阱,要吊動物,都陷去看大自然有什麼可以利用的東西,不論是吊飛鼠,吊竹雞,都可以看到他們的智慧,真心的第一次看到所謂「取之於自然,用之於自然」,用來就是這樣子的概念,真的非常有趣,雖然沒能親眼看到,但夏禾老師的示範也非常清晰。

關於竹子,我們通常只會想到它可以作為食物、建材、家具,或是做成器物等,但這些都太過於個別的看待他們,對泰雅族人來說,他們看到的是整個竹子樹、甚至是整個竹林,竹林是他們維持生態極為重要的一環,當小米田的土壤肥沃度下降時,他們會改以竹林種植,雖然未來就是一塊竹林了,但他們卻是以對小米田的期盼來寄託於其上,如此可以看出他們重視竹林的程度。聰明運用竹子根部比較甜的特性,傻瓜農夫找到它可以巧妙運用竹子來找到適合發酵的微生物來幫助他的農場,選擇這種自然的、不傷害土地的農法,可能會被人笑說是傻瓜,但近年來投入這種天然的方法的人也越來越多了,無非就是希望可以和土地好好的相處,我想這也是夏禾老師的心意吧。

仔細了解之後,才會發現其實這些自然農法都來自於大自然,我們身為大自然的一份子,又有什麼權力去打擾,去干預,甚至是去奪取,我想這些都是不對的,但是人類為了滿足自己的一己之欲,完全不顧是否會傷害周遭的生態環境,只是逕自的想著怎麼樣可以有更多的收成,有更賺錢的方法,或是更輕鬆的方式,常常會覺得古人的智慧真的是智慧,他們懂得如何和大自然相處,懂得如何各取所需,知道大自然的語言,了解大自然想要告訴我們的,反觀現代的人,願意去了解大自然的人逐漸變少,但是還好仍然有些人還保有這些智慧,他們的堅持,希望可以被更多的人看到與支持。

雖然沒能去到山上,但是還能用這樣的方式認識這些,覺得非常感謝老師,希望真的有一天,能夠親自的去了解這些,親自的聽這些老師們的講解,期待能有那一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