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一粒米看永續

北醫醫學一 王柏鈞_文

· 2021關鍵字報告

 

        首先,在閱讀完助教給的本學期課程的關鍵字後,我明白永續發展的含意就是我們這一代使用的資源,充其量就是滿足自己這代的需求,盡量不要危害到後世子孫,老師提到這個核心的概念受到經濟、社會與環境三個互相關聯、互為主從,而聯合國的17項SDG也是圍繞著前述的三個核心概念,生活中密不可分,而文中尖石鄉的泰雅族人們,透過小米在歷史的更迭、科技莫可阻遏的入侵下,如摩西開紅海般,帶領族人不受侵擾的走向一條新穎卻又同時保留了自己原民的傳統技藝、語言,我想這跟老師取名方舟的原因也有些關係,小米真的就好像原民的諾亞方舟阿,接下來,我要分享我從老師兩次演講與線上走讀學到與體會到的感受。    

        老師在第一堂課的時候提到食物地景的定義包含,人們在是怎麼獲取食物製備食物談論食物。而對於現代人而言,獲取食物的空間,即食物從何而來?或許是菜市場、大賣場,然而對於泰雅族而言,整片山林就是他們的大冰箱,而這片山林也就是老師研究田野的地點從南投到台北到宜蘭,都是泰雅族的生活領域。而往司馬庫斯跟鎮西寶的部落其實也充滿了泰雅族部落路上的部落也分享了這些文化的特質,而對於冰箱的概念其實對我們而言蠻難理解的,我們或許只看到森林、河流、樹、看到鳥或看到一片綠。而泰雅族人,看到的一個冰箱他們用桂竹作杯子、蓋房子家庭日品或器具都垂手可得,而6-7月桂竹筍甚至可以當作食物。而泰雅族獵人找蛋白質的方式也是十分特別,一個好的獵人不僅要身手矯健,更是一個好的動植物學家,他要知道動物吃什麼,要懂得辨認土肉桂的樹,來有各種動物例如:飛鼠、老鼠、三羌或果子狸,而一個好的獵人也要知道山上的食物鏈,一個大冰箱即一生態系,各種食性間的食物鏈環環相扣。有次去檜木森林的路上,老師原本以為這不就只是竹林嗎,然而這些桂竹是由一些石頭壘起來,竹林的前身是小米田,更是以前的舊社,舊的部落地方會種樹、次楊木,而此樹的樹根孕育著菌根和根瘤菌共生,把氮抓到土裡,砍完竹筍之後,燒一燒又是肥沃的土壤,我才發現泰雅族的冰箱會自己長食物出來,比我們認識的冰箱更變化多端。  

        泰雅族在著10~20年不斷的移動,這些房子、耕地與獵場,從傳統領域後來變成國有林,而隨著文明開展,文字跟法律管理眼前綠油油的這片寶地,以前他們可以開冰箱說拿就拿,但現在很容易就會觸法,引起了馬告國家公園爭議。當時,國家後來商議在泰雅族的傳統領域那裏建造馬告國家公園,因為那裏有日本沒有來的及砍掉的檜木森林,國家想保育,雖立意良善,但這是泰雅族的領域,到處充滿泰雅族人的地名,憑甚麼泰雅族人要一起經營國家公園?當時國家不相信那些山林都已被泰雅人佔據,訪問耆老後才發現,他們在地圖畫大冰箱,這些老人很有共識指出那些地方叫甚麼名子,那些地名那些冰箱的東西都在他們的腦袋裡面,這地方都是他們小時候生活的地方,一種血液裡面,如數家珍的感覺,也才發現在這個範圍中,泰雅人其實不斷在變遷,隨著氣候變遷,被迫不得不離開原來的地方。然而,要跟國家討論原住民國家公園的事情,需要有公務人員資格的原住民,但當時只有一個布農族的原住民符合,若我是泰雅族人,我也不會希望自己的領地被他族掌管,因此最後就告罄了。    

        泰雅族遷徙過程當中有一個流欲群概念,也就是說這個冰箱分了很多層 有上層中層下層,極為複雜。而國家想跟原住民們建立新夥伴關係,卻讓這個冰箱關得很緊,其中獵人王冠路的事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些法條跟政客的政策,其實理想性很高實踐率卻很低。不過,這也是中華民國第一次把傳統領域放進去討論,但野生動物保育法卻規定並不是每樣東西都可以拿。其中還有一個櫸木事件,當時有位族人拿颱風吹倒下來的木頭,被警察看到,遭到了起訴,因為根據森林法那是違法的,他一直上訴,最終5年的時間,三位被告無罪,這也是第一件透過不斷的爭取在自己的冰箱裏面去拿東西最後爭取到是無罪的。也因此有了捍衛司馬庫斯行動聯盟,各個部落手繪各個部落彼此之間獵場的範圍,說明去拿櫸木是合理的,過程中雖艱辛卻十分令人感。而  

        而小米方舟的行動,團隊也才小小的大概5-6個人,緣起於兩個故事,小米媽媽和傻瓜農夫,兩位都是真正擁有去使用冰箱的人,當時他面臨到一個問題,就是面對氣候變遷,原住民能有甚麼樣的貢獻,一方面,原住民能夠更敏感的知道環境的變化,一方面他也是最熟悉冰箱的人,因此他最後回到台灣種小米,而小米這種東西面對氣候變遷有特殊的個性。他從一塊田開始種,越種越多種。當時,田埔部落最大宗的是番茄,但芭翁為了氣候變遷找尋糧食的需求,開始種小米,其實蠻令族人不解的,後來,耆老開始教芭翁這些小米的名子,才意外發現,種小米讓語言回來了,後來有更多婦女加入,勾起了婦女們小時候的回憶,小米田並成婦女的研究中心與小孩的傳成。而這些長者因為小米田能聚在一起,互相照顧,照顧小米田,小米田也照顧他們。這個小米田提供了社會、生態、農業與社會功能。  

       傻瓜農夫夏禾,原本一稱為尖石鄉的甜柿王,然而因為大量使用用農藥,讓家人差點走,因此他去韓國學自然農法,不用農藥,並跟泰雅族的耆老學習傳統農法,所謂取之於大地,還之於大地。後來,他開始養雞,從不幫雞打抗生素,只餵他吃營養的東西,例如:在地微生物(益生菌)取樣發酵成而成的營養液作出營養資材。還可以養豬養魚種菜,循環農業與傳統知識融合成在地知識,泰雅族的冰箱自給自足,不去迫害他,我想這就是這堂課所謂關鍵字中的永續發展吧,我們無須用到下一代的資源,而是透過循環的方式,生產我們這代需要的東西,一切都是那麼踏實而理所當然。  

        最後,泰雅族射日神話也給我蠻大的啟發,當時有兩個太陽,因此泰雅族的永是要將他射下來,後來派出三個勇士,且他們各背一個嬰孩,有點像愚公移山的概念。後來找到太陽了,把太陽射下來後,太陽流寫了變成星星跟月亮。老師延伸說或許我們真的也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而Covid19也是自然的一部份,只是現在他沒有在他原來的位置上,才造成了現在的危機。而小米在獵人的耳垂上,他們帶著小米沿途撒小米,指引他們回家的路,小米地景不僅靜態,更是跟著泰雅族人的命運,跟著泰雅族人共生,一起面對危機,也是泰雅族人的守護神。  

        第二堂演講,有是極度富有哲理,老師提到,人們常常把不是人的東西給他者化或浪漫化,而人怕鬼,鬼又何曾不怕人呢?又或許人鬼間各有各的一部分,Martin Buber提出I AND THOU對於他者有很親切地解說,他說人處於兩個世界的折衷之一,藉由了解他而懂得生存,我跟他也就是這個世界非對立的課題,有時甚至互為主體。而我們就是在找家,找那個世界。而生態學家認為人在生態的裡面就不會有生態危機,就像鄒族,大洪水的故事就像是生態鏈的故事,鰻魚(生態的他者)是一種威脅,會對我們早成傷害的東西,堵住水孔造成大洪水。螃蟹也是他者,他是幫助,把鰻魚夾斷,互依一個是幫助一個是威脅,吃跟被吃其實也彼此互依。而在布農族的神話中,紅嘴黑鵯,這隻鳥幫布農族把火帶回來,這種鳥後來也受到傷害,導致他紅嘴紅腳,皮膚也被曬黑。而泰雅族發生大旱災,小米,獵人的夥伴邊走邊灑陪他走過。老師最後也舉自己的例子,老師生態學實踐的故事,當時,老師研究台灣深鼠Microhabitats of mice ,後跑到英國倫敦大學跟professor R.J.演化遺傳學者,學習自然科學,再透過演化學認識人文,在英國拿到碩士回來後,研究三羌的家,把世界當作研究的課題。研究時遇到很多獵人,有一次問到一個魯凱族的頭目關於政府禁止打獵,對方非常生氣站起來為甚麼不能打,老師視為啟蒙,因為打獵這是原住民文化的一部分,老師也發覺好像單單只是用科學的方式做研究不能滿足老師。所以又回到英國念地理學系,學習人文地理學。後來在921地震原住民家園重建,參與重建的工作並跟所謂研究的對象非常的近因此有了震撼教育,後移到靜宜北醫教書,發現與周遭所有人用的語言不太一樣,老師後來決定要住進北醫裡面去,老師自己進行調整改變,扣緊在家園論述產生投影片,尋找醫學的關鍵字,最後找到care這個字,也就是help other to grow,幫助他人成長。我才發現小米、螃蟹、紅嘴黑鵯和老師其實都在都在care啊! 

        Care的生態觀點 eco others 是帶來幫助的,泰雅族其實也在幫助小米,因為要射日的關係,被帶到世界各地。而泰雅族的也會在小米播種祭,感謝過去使用這塊土地的看的見的與看不見的,並在這個儀式中都會進行和解,所謂「萬物皆有靈」,在原住民的知識中深深烙印著 self 跟other 的關係,從間拔、入倉、脫粒等等,這些都是從他生命周遭的東西去獲取的。小米田、桂竹林,雖不是人,卻也是跟泰雅族的生活息息相關。最後,老師以從阿波羅太空船,在月球表面德描述作結,他說太空人表示,當時在地平面原本一片黑,後來慢慢慢慢看到一個藍色星球鑲著雷斯,才發現啊!原來是地球!太空人原本打算認為是一個他者,後來發覺,原來那個他者曾經也在他裡面。也讓我明白家來可以是一個房間也可以是一整個銀河系。Covid或許也曾是一個他者,我們都說抗議如作戰,從生態人文學角度而言,或許他是野外的猛獸,但其實我們是有一定的關係,縱然他是一個傷害卻也是一種依賴。 

       經過老師歷經生命淬鍊後暢談,我才明白生態學本身是科學也是人文,照顧是遇見他者並讓他成長,而照顧是相依關係的動力,家園的成立則是結果。這些片言之句或許是那麼淺顯易懂,卻又是那麼深奧難解。我仔細忖思後,我也才感覺永續發展或許就是以大自然怎麼care我們的方式去care大自然,在科技發展的同時,我們雖讓科技來care我們,但與卻惡化了與大自然存在的互依關係,最終我們仍是一整個共同體,架構著一整個食物鏈的網,所以而且那些所謂他者曾經也是建構著我們的來歷,我們祖先的家園,我們是我們卻也是它們。原民透過一粒米的旅程教導我們,永續發展其實可以很簡單,不用甚麼科技的引進,只要肯親手去體會大自然的溫度,大自然也終會對我們溫柔以待。感謝這堂課的學習,讓我對世界有更另一角度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