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人與人與山

北醫翁浚睿_泰雅人與生態的故事課程心得

· 2022線上課程【泰雅人與生態的故事】

 

玉山,雪山,棲蘭山 

我們給了這些山一個名字,也給他賦予了意義,然而這些名字為何而存在? 

我曾經抓住一隻蜻蜓,將它取名為小青,從此之後它便屬於我。有人曾經踏上這片土地,將它取名為台灣府,台灣省,中華民國,從此之後土地為政府所有。將其命名,是否可以視為一種統治的手段,命名了之後才可以分配何人所有。對於政府來說,棲蘭山是一個財產,可以國土保安、水源涵養、森林遊樂、自然保育、木材生產,因此將其劃清了界線,規定為國家所有。 

這樣的山,沒有人去打獵,沒有人去砍伐,甚至連樹木倒在門前也不能撿拾,這樣的山受到了良好的保護,但是與人們的互動因而消失,人們不能索取,山也不能給予,這個山便失去了溫度,失去了文化,也失去了精神價值。 

曾經有一群族人,他們用雙腳認識土地,以河流當作指引,建立了一片又一片的家園,走出了一張又一張的地圖。這一張又一張的地圖,說給一個又一個的孩子聽,唱成了一首又一首的歌謠。而這一首又一首的歌謠,在攻守同盟的會議裡,又畫成了一張又一張的地圖。這是原住民的土地,原住民的山,他們找到,然後失去,又失而復得。這樣的山,是柔軟的,是溫柔的,是有彈性的。彈性是甚麼,是濕潤的土地,是腐朽的草木,是人與人與山之間的關係。 

人與人的關係應該是堅硬的,他的財產我不能拿,他們部落的獵場我不能打獵,屬於誰的就是誰的,不該隨意奪取他人的所有,畢竟資源是有限的,為了生存大家必須畫清界線,才能夠享受自己努力的成果。但為何人與人的關係是有彈性的,在Sbalay之中我得到了這句話的意義。 

社會上的和解,總是一方不得不賠償,一方不得不原諒,從此老死不相往來,這哪來的和,不過是勉強有解。Sbalay的和解,是釐清事情的真相,是清楚自己錯在哪裡,該道歉的道歉,該原諒的原諒。搞清楚人們之間的模糊地帶,重新劃清界線,誰越界了自己明白,自然就能心服口服的承認錯誤,而得理了也要饒人,如同祖先傳承的歌謠裡面,一字一句告訴我們一定要團結,也別忘了分享。最後以牲畜的犧牲,象徵雙方的意見一致,結下盟約。在古調的吟唱聲中,大家懷念,感恩,並祈禱永遠團結,永遠平安富足。 

看那櫸木事件,不過是遵從傳統,撿拾了落於家園的恩賜,便引來牢獄之災。僅僅是踩著祖先走出的小徑,學著傳承的技術狩獵動物,也成了破壞山林生態的罪魁禍首。曾幾何時,人們與山林的關係變得如此堅硬,不過是從其中攫取一小部分以供存活,經過繁文縟節後還得步步為營。這是政府的錯嗎?還是山老鼠的錯?是環保人士的錯還是貪婪業者的錯?其實大家都沒有錯,只是忘記了耆老們所叮嚀的話。獵人與獵物是相互依賴,山與人也是相互依賴,使用這些資源、這片土地,要感謝人與所有在這裡生存的一切,要紀念所有因你而犧牲的生命,這才是珍惜,才會得到永久的祝福。 

山林的破壞,是災害,還是自然變遷?端看我們以甚麼為中心,人類的進入,砍伐了山林,捕獵了動物,對於人來說是為了生存、為了更好的生活。對動物與植物來說,可能是數量的減少、族群的縮小,也可能是加快弱者的淘汰、增進世代的更迭。不同的觀點造成了不同的衝突,而我們在一次又一次的衝突中學習調和,如同Sbalay的精神一樣,釐清事實、認錯、原諒與感恩。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必定會遇到競爭,而重點是要了解彼此的立場,劃清界線後,或許不只是各說各話,而是能互相分享。就像老師說的,自治與共管雖然看似對立,但自治依然脫不了共管,而共管仍需要部分自治。在原住民的智慧中我了解到山與人是有彈性的,不必劃清界線,人們從中取得資源,而山也因此活絡,也因此有了溫度,有了文化,也有了精神價值。 

馬告山,棲蘭山,鼻子山,是誰的山? 

是原住民的山,國家的山,還是政治的山? 

或許山就是山,不用披上政治的色彩,也不用潑上利益的烏漆, 

山永遠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