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大漢溪賦予的生命與文化—大溪 

北醫藥學一 楊紋孺

 

潺潺的流水游過大漢溪,淡淡霧氣瀰漫在大溪鎮上,讓街道帶著朦朧的美感,綿綿的細雨打在身上,微冷的空氣伴著老街上食物的香氣溢入鼻腔,距離上次來大溪,已是去年的事情,但每一次來的感受都如此不同。

作為桃園人,以前來大溪無非是走走那座紫色的橋,逛老街,吃美食,買豆乾,從來沒有想過要了解大溪背後的歷史故事與文化,也不會深思這些佇立在老街上的老房子的故事,更不會細想橋墩上的雕刻有和含義,頂多就是瞄了一眼心想,真好看。但經過這次的導覽,看著這條大漢溪,我明白大溪從前扮演者如此重要的貨物運輸中樞,大溪擁有的河階地形是如此的特殊,也看到在不斷開發過後泥沙淤積、盜採砂石,造成溪水的縮減,逐漸無法行船,導致大溪的沒落,在陸路交通往行程前,就像一座孤島,往日的繁華無法再現。

但值得開心的是,那些過去已成回憶,但大溪願意將歷史保存,包容曾經在大溪生活的人們的多元文化。大溪的生態博物館真的很特別,生態不只是大多數人心中所想的自然生態,而是人事物與環境交織出的狀態。大溪將這些歷史故事與多元文化化成一棟棟的故事館,向人們訴說大溪擁有的木工技藝、陣頭文化、日式建築文化、大溪的女兒—鳳飛飛的故事⋯,為的就是讓這些記憶長存,讓技術傳承,不要讓珍貴的東西消逝。

broken image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故事館中看到的住家模型,以前在高三時來到這邊,看到這個模型只覺得精緻好看,對著它拍了一堆照片,但其實不知道這個模型是什麼。在這次的走讀後,我才知道房子裡這一進二進三進的意義,依照輩分住的地方也不一樣,廚房在哪裡,會客廳、養豬的地方又在哪裡,現在才認知到這些房屋特色都顯示著當時人們的生活特色。還有通議第的模型,才看得出那些是正在交易貨物的人們,才看見那些從前沒注意的小細節。看著這些模型,彷彿回到當時繁榮喧鬧的大溪街道,聽著攤販吆喝的聲音,船隻航行的破浪聲。

另一個特別印象的還有在六廿四故事館介紹的陣頭文化,看到有這麼多人每年為了遶境而準備的精彩陣頭,各個職業準備不同特色的隊伍,讓人有一種難以名狀的感動,以前看到陣頭不僅讓我不想多加了解,還會有些害怕,但現在加深認識後,才知道為了這些祭祀活動他們付出的努力,真的是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踏出的每一個步伐都經過一滴又一滴的汗水淬煉。

坐在和平老街的豆花店裡,望著街道上往來的人群,想像昔日亮麗堂皇的建築群,綠意盎然的河階,千百艘運輸貨物的船隻,不同族群在這裡生活的樣貌。從前因大漢溪而繁華一時的大溪鎮,亦隨者溪水的退去而沒落,但歷史在大溪所刻畫的痕跡,卻深深的留在每一寸先民曾踏上的土地上,並緊繫著大溪居民的心,希望將來的每一日,大家都能為了保存這些珍貴的美好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