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波線上課程中,老師用三種作物分別探討泰雅族原住民與生態的關係。首先提到的是馬告這種特殊香料,老師從馬告延伸出生態及家園的議題,接著是從司馬庫斯的櫸木事件及扁木盜砍探討了原住民與生態的關係。聽完這三場演講我認為在基本認知上面,我們把荒野、自然當做一種外於社會的存在但實際上,荒野跟自然,其實是我們對社會的一種投射,在我看來,用所謂文化傳統的方式去解釋原住民對待生態的方式時,可能會產生許多誤解,當我們以為文化就是一種固定不變的東西時,偏見就產生了。此外設立保留區在我看來所謂的保留區其實是人為劃設之後產生的結果,也就是說,它也是人們刻意塑造出來的,其實一點都不「自然」。
我相信「生態智慧」一詞是外來的,原住民的傳統生活方式,主要是隨著環境而演變成經驗智慧的積累。由於他們必須與山共存、利用山林中的自然資源,因著這種生存的需要,便逐漸發展出獵取或使用山林資源的技巧。例如原住民狩獵者在進入山林前要先學習放空,放空之後再進入動物植物的思考模式;在這之前,還要先對山林環境有相當的熟悉度,包括山川、氣候、棲地的深層認識,以交互運用在生活中。所以所謂「原住民族的生態智慧」,似乎有過於推崇之意,實際上,這僅是原住民們的生活知識,在口傳之中,呈現了族群文化過程與自然關係。
原住民從遠古時代便和其領土上的水、土、動植物有密切的關係,但他們正逐漸受到愈來愈多外來世界力量的影響而瀕臨滅絕。原住民幾乎被傳染病和暴力殺害殆盡,他們的文化被漢人改變、被企業家蹂躪,他們的謀生經濟被追求成長迷思的國家機器瓦解,而他們的土地被產業資源開採者及佃農過度使用。由於人類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具備更多能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斷向土地生命共同體中的各個成員發起挑戰。 現代人的生活環境可以說與土地也是漸行漸遠,彼此之間同生共死的關係沒有了,甚至讓人們覺得土地已經不再是必要。在以掠奪為主的世紀裏,人類不瞭解主流文化如果沒有瀕臨滅絕的文化之幫助是無法繼續存活下去的,如今人類已瞭解到這個道理,也體認到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是密不可分的。
如果原住民在維持地球重要棲息地及生物多樣性上扮演重大且關鍵的角色,那麼對其他社會而言,原住民也可以扮演文化的模範角色。如果人類社會要繁榮且永續經營下去,便必須去學習生態保育、環境道德、並且尊重後代子孫,我們該學習原住民們與這些無論是人或是非人的事物和平共處,才能夠真正的做到持續的Sabalay!